豆豆念三年級的時候,做過這樣一道題,請修改病句:“天津是中國的三大城市”。豆豆是這樣修改的:去掉“三”字,於是,句子變成了“天津是中國的大城市”。可是,老師卻說:“錯了。”理由是因為標準答案是:“天津是中國的三大城市之一。”豆豆的修改有錯嗎?從事實上說,天津的確是中國的大城市,而且從語法上說,主謂賓都有,一個也不缺。在現如今的學校教學中,這類事例可以說是屢見不鮮。當老師們自信滿滿地按照所謂的標準答案給孩子們評判分數時,卻無形中扼殺了孩子們的創造力、想象力、探究精神。為了獲得一個高分數,那些有創造性和好奇心的孩子,不得不學會死記硬背,不得不按照老師和標準答案的要求完成填鴨式的學習,遺憾又可悲的是,在接下來的漫長學習生涯中,這些鮮活的生命一點點地失去了寶貴的學習品質。於是,原本是一個個個性迥異的孩子,卻被條條框框打造成了“唯標準答案”的書呆子、考試機器。
豆豆在一次數學考試中,隻考了56分。在考試前的那段時間,他一連幾天發燒感冒,隻好臥病在家休息。而就在豆豆生病在家的那段時間,數學課剛剛講了新知識。等他調理好後,又恰好趕上每月一次的月考,知識沒有掌握好,考試自然也就不理想。不過,在我眼裏,這“56分”說明孩子已經掌握了能夠獲得“56分”成績的知識,說明這“56分”的題目是豆豆已經接受並理解了的。所以,我沒有批評和斥責他為什麼隻考了56分,而是盡量給予他更多的安慰和肯定,並真誠地告訴他,“你表現得很棒,你把掌握的知識都發揮出來了,媽媽很為你驕傲。”在我的安慰和鼓勵下,在接下來的一次月考中,豆豆的數學成績一躍由之前的“56分”提高到“96分”。
作為家長,我們都該清楚,當自己送孩子上學之前,恐怕無一例外地都這麼想:“我送我的孩子去學校是為了學知識、接受教育、全麵發展,而不是讓他變成考試的機器、學習的奴隸。”然而不知不覺中,不少家長卻成了學校應試教育的“幫凶”,為“學習就是為了考試”呐喊助威。其實,在我看來,作為家長,應該率先淡化考試和分數意識,把考試看做孩子學習過程中的一種輔助手段,把分數轉換成孩子掌握的知識量。與此同時,家長應該意識到人生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勢必會影響其一生。所以,在學習的路上,家長還要讓孩子明白,學習的目的不是為了應付考試,而是為了擁有知識,更好地發展自我。這樣一來,孩子才會樹立起“終身學習”的觀念,學習才會逐漸成為孩子生活中,和吃飯、睡覺一樣不可缺少的生活內容之一。
其實,我對豆豆的學習態度就是這樣引導的,所以豆豆從入學起就從未厭煩過學習。令我可喜的是,當孩子有了這樣的學習態度,他就有了目標、有了興趣,而且我也深信他最終會收獲理想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