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他人交流時,直言快語的確能給人爽快的感覺,可是理直氣和才能讓人從心底裏更加感激並敬重你。
人們常說:“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這句話本來是真理,但是真理若再向前邁一步就會成為謬誤。有些人曲解了這句話,認為有理就一定要氣壯,就一定要不讓人,甚至可以無所顧忌。殊不知,以這樣的態度講話,常常會損人顏麵;以這樣的態度為人,往往會失去君子風範。所以,理直也不必氣壯,不妨豁達一些,心平氣和地與人說話。如此一來,既不傷人心,又不失人情,最終可以使人心服口服,從心底裏感激你、敬重你,豈不更好?
下麵讓我們先來看看在一家餐館裏發生的一件事:
“服務員,你過來!你過來!”顧客高聲喊道,指著麵前的杯子,滿臉寒霜地說:“看看!你們的牛奶是壞的,把我的一杯紅茶都給糟蹋了!”
“真對不起!”服務員笑著賠不是,說:“我馬上給您換一杯。”新紅茶很快就準備好了,旁邊放著新鮮的檸檬和牛乳。服務員把碟子輕輕地放在顧客麵前,又輕聲地說:“我是不是能建議您,如果放檸檬,就不要加牛奶,因為有的時候檸檬酸會造成牛奶結塊。”
顧客一聽,臉一下子紅了,匆匆喝完茶,就走了出去。
有人笑著問服務員:“明明是他土,你為什麼不直說呢?他那麼粗魯地叫你,你為什麼不給他一點顏色看看?”
服務員笑著說:“正因為他粗魯,所以才要用婉轉的方法來對待;正因為道理一說就明白,所以才用不著大聲!理不直的人,常用氣勢來壓人;理直的人,則用氣和來交朋友!”
大家聽完都點頭笑了,對這家餐館增加了許多好感。後來,他們每次見到這位服務員,都會想到“理直氣和”的理論,也親眼證明了這位服務員的話有多麼正確一他們經常看到,那位曾經粗魯的客人和顏悅色、輕聲細氣地與服務員寒暄交談。
當一個人有理的時候,據理力爭,討回公道,固然無錯。但是,這並不能成為不顧及別人尊嚴、恣意教訓、奚落他人的理由,尤其是對那些失勢的人。試想,當別人得勢時,你敢怒不敢言,唯唯諾諾;一旦別人落魄,你便指東道西,不依不饒,看上去好像理直氣壯。可實際上,這樣又與小人有什麼區別呢?落井下石非君子,幸災樂禍真小人。
據說,周先生家裏以前有一個雇工,負責采購之類的雜活兒,可他有愛貪小便宜的毛病。當時用錢,要把銀元換成銅幣,時價是一塊銀元換460個銅幣。很少理財的周先生,一次與朋友聊天時偶然談及此事,堅持認為一塊銀元能換三百多個銅幣,並說自家雇工一直都是這樣對他講的,朋友笑他受騙了。後來,周先生回去經過一番調查,發現事情果真如此。
於是,一天晚飯後,周先生把那個雇工喚來,委婉和氣地說:“因為家道不濟,沒有許多事做,你還是另謀高就吧!”雇工做了虧心事,自然心虛,當即苦苦求饒。周先生見了,心腸一軟,就說:“唉,我剛才的話就當沒說,不要在意,要是想留下就留下吧,以後改掉便是了。”後來,那個雇工徹底改掉了貪小便宜的壞毛病,與周先生一家相處得很融洽。
得理時,講話的最終目的是明是非、辨善惡,是要讓對方心服口服,進而改正錯誤,而並不是要以理壓製人。如果是不依不饒,以惡語相待,即使你再占理,也會讓人覺得你是在欺負人。所以,在上邊的事例中,周先生雖然有理,但是並沒有盛氣淩人,而是和和氣氣,點到為止,處處為對方著想,並且還給了對方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最終使其改邪歸正。像這樣胸懷博大的人又怎能不令人敬重、信服呢?
所以說,在社會交際中,理直也氣和才是為人處世、化解紛爭的至高境界。直言快語固然能讓人感覺爽快,但是說話委婉更能體現出一個人駕馭語言的能力。委婉並不是有“心機”,也不是故意遮遮掩掩繞彎子,而是體現出一個人對交往對象的尊重和體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