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存款準備金:Reserve Requirements政策規定商業銀行對於存款所必須上繳到中央銀行的最低儲備金。也就是說,商業銀行不能把自己吸納的存款全部放貸出去,而必須按照法律或者規定首先把一定比例的存款—存款準備金存在中央銀行,其餘的部分才能貸出去。這個比例叫做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存款準備金的目的是限製商業銀行的信貸規模,達到控製信貸和調節貨幣供給量的目的。例如:中國人民銀行提高存款準備金率,那麼商業銀行上繳的存的部分就多了,用於發放貸款的部分就少了,人們獲取貸款就困難了,利率就上升了,投資就下降了,經濟GDP也就跟著下來了。
貨幣放大器:在決定貨幣供給量大小的貨幣政策工具中,由於存款準備金製度的存在,製造出貨幣上的一個乘數效應的因子:貨幣乘數(Money Multiplier)貨幣供給杠杆,它可以放大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調控力度,這是一個乘數效應的放大,它的大小是存款準備金的倒數。所以雖然中央銀行的調整比較小,但是調整的是基礎貨幣,會至少放大數倍的效力。
貨幣乘數和貨幣放大器的效應我們通過一個例子說明。假設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為10%,當第一銀行吸納了張三100元存款,它拿出10元準備金存到中央銀行;當李四來銀行貸款時,第一銀行將90元放貸出去;注意:現在儲戶張三賬戶存款仍然是100元,而現在貸款人李四持有90元現金,現在貨幣供給等於現金加銀行存款為190元!銀行創造了90元貨幣!這個過程沒有創造任何財富,經濟也沒變富,隻是創造出了貨幣,經濟更具流動性了。貨幣創造的過程並沒停止,李四可能用90元購買了王五的資產,王五又把90元存到了第二銀行;第二銀行把9元準備金存到中央銀行,剩下的81元再放貸給馬六……盡管這個貨幣創造過程可以無限繼續下去,但是它創造的貨幣卻不是無窮的,數學上容易計算,總共的貨幣供給總量100元的存款創造了1000元貨幣,這個放大的比率就是貨幣乘數。10%的存款準備金率對應的是十倍的貨幣放大乘數。
在現代貨幣製度中,有一個無論如何也繞不開的內容,金本位和法幣係統。在所有貨幣係統中,金銀、金本位貨幣是“實際擁有—金銀”,紙幣代表金銀等執行流通的職能。當然,黃金和白銀數量的限製,使得早期信用貨幣的數量十分有限,在經濟爆炸的現代社會發展過程中顯現出其與財富增長不平衡之處。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大蕭條,人們認為金本位之下當人人兌現追逐貨幣時,貨幣短缺會演變成經濟危機,於是紛紛廢除金本位。不兌現金銀的信用貨幣製度逐漸占據了貨幣曆史舞台。1971年8月15日美國宣布廢除金本位,關閉美元和黃金的兌換窗口,人類第一次進入了法定貨幣時代—法幣係統(Fiat Money)。
金本位之下,貨幣供給量必須對應金銀等重金屬數量;而法幣係統本質上是“債務欠條+承諾信用”。現代世界的整個貨幣體係已經全麵廢除金本位,貨幣已經和金銀脫離了聯係,因此有一些我們所熟知的建立在金本位基礎上的一些結論需要修改:例如:政治經濟學中基於金本位之上的由於商品和貨幣的外部對立所造成的通貨緊縮的經濟危機,將不斷強化導致原秩序的崩潰理論等等。原因在於,當遊戲改變了規則時,遊戲的結果自然有了其他不同的表現。所以,當人們眾口一詞說政治經濟學已經無法解釋當今社會的時候,我們可以問一下自己:是不是遊戲規則改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