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使用紙幣的國家。宋朝用的紙幣,叫“交子”;元朝的紙幣叫“中統交鈔”;到明代,叫“大明寶鈔”。清代1835年發行了兩種紙幣,一種叫“大清寶鈔”,一種叫“戶都官票”,合起來就叫“鈔票”。紙幣,是國家發行的強製使用的價值符號;紙幣最初是代替金銀執行貨幣的職能,可以兌現為金屬貨幣,“紙幣的發行限於它象征代表的金銀的實際流通數量”。包括紙幣在內的信用貨幣,都是沒有內在價值而由國家法令製度所確定為貨幣的,它們都是法定貨幣。商品的核心在於凝結在商品背後的生產廠商的信用體係,貨幣的靈魂也在於發行貨幣的政府組織的信用體係。
進入現代社會,隨著貨幣信用製度的發展和電子科學技術的廣泛應用,貨幣將實現從“原子形態”向“比特形態”的轉變。市場經濟的相當一部分交易都是通過銀行電子計算機網絡轉賬結算的,這種貯存在電子計算機中的貨幣,就是電子貨幣。電子貨幣是一種純粹觀念性的貨幣,不需要任何物質性的貨幣材料。這種無形的貨幣,既迅速又簡便,可以大量節省銀行費用開支,它的廣泛發展最終可能導致信用貨幣的消失。
那麼對於現代經濟而言,金錢是哪裏來的呢?韋爾·羅傑斯說:“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三項發明:火、輪子、中央銀行”,事實上,幾乎所有的國家,貨幣的供給都是由中央銀行來完成。美國是美國聯邦儲備係統、日本是日本中央銀行;英國是英格蘭銀行;德國是德意誌銀行,中國是中國人民銀行。市場經濟之下有看不見的市場之手和看得見的政府調控之手,“看得見的手”有兩隻:政府收支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而主導和實施貨幣政策的政府機構就是中央銀行,擔負著發行貨幣、代理國庫、製定和實施貨幣政策的職能。
貨幣政策:就是一國中央銀行通過控製貨幣供給量,並通過貨幣供應量來調節利率,進而影響投資乃至整個經濟,從而達到一定的經濟目標的行為。貨幣政策一般分為擴張性和緊縮性兩策,政策目標通過三種主要工具實現:
第一、公開市場業務:Open-Market Operations:美國最重要的貨幣政策工具。公開市場,就是買賣政府債券—國債的市場,公開的意思是對所有的人都是開放的。公開市場業務,是指中央銀行以某一時期的貨幣供給量指標為依據。在公開市場上向社會公眾、企業和其他金融機構買或者賣政府債券,通過吐出或收回貨幣的辦法,來擴張或緊縮貨幣供給量並影響利率水平和經濟。當中國人民銀行發行了新的人民幣,怎麼發出去呢?中央銀行是到公開市場上去購買國債,這時新版人民幣就從中國人民銀行手中到了國債持有者——主要是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手裏,這叫“吐出貨幣”。商業銀行獲得了貨幣後,就可以發放更多的貸款,貨幣多了,利率就下降了,投資上升了,社會總需求就上升了,經濟也會隨之繁榮。反之亦然。
第二、貼現率:Discount Rate是商業銀行向中央銀行借錢的利率。私人和企業,可以向商業銀行貸款,但如果商業銀行也沒有錢怎麼辦?商業銀行可以向中央銀行借錢,貼現率也就是借錢的利率。例如:中央銀行提高貼現利率,商業銀行借錢成本上升,商業銀行就會少借錢並且提高自己的貸款利率,人們獲取貸款的成本變高,利率上升了,投資就下降了,經濟GDP也就跟著下來了。最終可以達到收縮信貸規模和控製貨幣供給量的目的。降低貼現率,則會出現相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