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管理的生產管理技術層麵:
工時研究:通過動作和時間研究法,對工作過程每一個環節進行科學觀察分析,製定標準的操作方法,用以規範工人的工作活動和定額。工時研究和工作分析絕對不是讓工人拚命,而是要找出一個工人“正常”工作時的標準定額,使工人能年複一年正常地完成一個勞動日的最佳工作量,下班後仍然精神旺盛。通俗地說,就是合理分解勞動、合理分配勞動和休息。在不增加疲勞程度的前提下,大大提高工作量。
成本會計法:把成本會計法用在科學管理之中。泰羅要求公司的成本報告與業務報告應當同時提出,由公司的計劃部門根據報告所列舉的成本和進度,調度工作,檢查管理,使成本會計核算成為計劃與控製的依據。成本會計法的實施,第一次使成本核算擺脫了單純的財務收支,而成為一種管理手段。從此以後,會計的方法進入了管理領域。對於會計上三張基本報表:資產負債表、損益表和現金流量表,管理者可以很好得衡量企業的收益性、流動性和風險性。
職業培訓和標準化:細枝挑選工人,並對其進行專門培訓,使他們能按照規定的標準工作法進行操作,提高勞動生產率。標準化的內容相當多,涉及與工作任務有關的方方麵麵,包括工作程序的標準化,工作動作的標準化,工具的標準化,工作場所的標準化,原料的標準化等等。標準化和工人培訓,是科學管理中的兩個基本方麵,即人和物兩個方麵,它為工時研究和科學的定額管理提供了人和物的條件保證。標準化開了以後流水生產線的先聲,工人培訓開了以後職業教育的先聲,對後代的影響極大。
差別計件工資製:在泰羅之前,各工廠普遍實行的普通計件工資製的缺陷有二:第一,計件的標準不固定,具有任意性。為了消除工人間的“不公平”,管理方會降低計件工資的單件標準。在這種計件標準下,工人決不會努力提高產量,而隻會盡可能壓低產量。第二,普通計件工資製沒有計入固定資產的利用率和資金、材料的周轉率。泰羅設計的差別計件工資製,目的就是解決普通計件工資製的缺陷。例如,有某一種產品,假定過去每個工人每天生產10件,其計件標準為每件0.2美元,日工資為2美元。現在根據工時研究製定的標準定額為每天20件,其計件標準可以確定為每件0.15美元。這樣,工人完成定額後,每天可得工資3美元,高於他原來的日工資,而廠方的人工成本,由原來的每件0.2美元降低到了0.15美元。但是,對於不能完成定額的工人,則必須降低計件標準,假設某個工人每天隻完成了19件產品,其計件標準就應降低到每件0.12美元,其日工資就相應成為19×0.12=2.28美元。之所以降低其計件工資率,是因為20件的定額標準是經過科學計算能夠完成的,另外,他完成產品的件數少,就隨之降低了固定資產利用率和資金設備周轉率。而對於超過定額的工人,則應提高計件標準,假設某個工人每天完成21件產品,其計件標準就應提高到每件0.16美元,其日工資就相應成為21×0.16=3.36美元。差別計件工資製與工時研究、標準化、工人培訓密不可分,必須結為一體。
科學管理的思想層麵——科學管理所帶來的心理革命
效率與人性的統一:在美國國會討論撥款法案時,愛出風頭的參議員亨利·洛奇甚至聲稱:泰羅製造成了迫使奴隸拚命幹活直到累死的“奴隸時代”。但泰羅自己對類似的批評說法並不認同,他在為自己辯解的同時特別強調,科學管理的本質是為提高工人的福利服務的,推行科學管理必須重視工人的反應。離開了對工人的關心,科學管理就會變質。效率和人性,在泰羅那裏是有機一體的。泰羅的出發點,是從人的需要和動機出發來調動工人的積極性,科學管理的基本思路,就是用合理的科學方法來形成有效的激勵機製,以經濟刺激來發揮工人的工作熱情和主動精神。泰羅對工人的這種態度充滿了人道主義精神,並反複提出雇主和工人應該建立和保持一種友好和諧的親密關係,這正是科學管理的實質所在。正是在泰羅製的推行過程中,人事管理成為時尚,工人福利開始得到重視,人事部門和福利專員成為伴隨泰羅製而出現在工廠中的新型管理部門,工人完成定額就可以回家,彈性工作日浮出水麵,工人工資大幅度上升,勞動時間也會明顯減少。從科學管理中受益的,不僅是老板,而且也是工人。
科學取代經驗:工業化初期的工廠管理,基本上是經驗型的。絕大部分人認為,同管理者相比,工人最懂得如何幹活。即使是由管理者安排的工作,在細節處理和具體操作上,工人比上司更有發言權。因而,管理的主要責任是監控,而不是指導。前麵所說的切割金屬實驗,就充分反映了這種經驗式技能的局限。對此,泰羅試圖以理性的方式,充分運用近代以來自然科學和技術手段的發現發明,在管理活動中建立起一個科學的知識體係。在這一意義上,泰羅對於管理學,類似於伽利略和牛頓之於物理學。
以合作取代對抗:泰羅所說的心理革命,包含有許多內容,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以合作取代對抗。泰羅強調,要使管理人員認識到,管理者與工人之間的關係不是對立關係而是合作關係,沒有管理者與工人同心協力的合作,也就沒有科學管理。“資方和工人的緊密、親切和個人之間的協作,是現代科學或責任管理的精髓。” “在科學管理中,勞資雙方在思想上要進行的重大革命就是:雙方不再把注意力放在盈餘分配上,不再把盈餘分配看做是最重要的事情。他們將注意力轉向增加盈餘的數量上,使盈餘增加到使如何分配盈餘的爭論成為不必要”。“當他們用友誼合作、互相幫助來代替敵對情緒時,通過共同努力,就能創造出比過去大得多的盈餘。完全可以做到既增加工人工資也增加資方的利潤”。“如果不能用合作與和平的新見解來代替舊的對立與鬥爭的觀點,那麼就談不上科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