彙率是研究宏觀經濟的一個重要變量。長期以來,中國一直實施事實上的固定彙率製。自2003年初起,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認為,以人民幣的低估造成的國際收支不平衡為主要特征的全球經濟失衡正在加劇。它們紛紛要求中國政府放棄人民幣釘住美元政策,重估人民幣彙率。人民幣麵臨空前的升值壓力。

2005年7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放棄人民幣掛鉤美元的政策,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彙率製。中國在人民幣彙率製度改革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同時,中國人民銀行重估了人民幣的價值,使人民幣對美元的彙率一次性升值2.11%,達到1美元兌8.11元人民幣。自此,人民幣對美元彙率持續上升。截至2010年下半年,美元對人民幣即期彙率達到1美元兌6.64元人民幣,相比2005年彙改時的彙率升值幅度達到20%。

發源於美國的次貸危機爆發後,人民幣的升值過程有所停頓。從2010年起,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仍然希望人民幣繼續升值,美國甚至不惜以立法形式準備將中國列為“彙率操縱國”,對中國實施製裁,以迫使人民幣升值。2010年6月19日起,人民幣重又開始升值。

人民幣該不該升值?升值到什麼地步?回答這些問題,主要看人民幣的彙率是否合理。因此,有必要對人民幣彙率是否合理進行探討,以評價人民幣名義彙率是高估還是低估。

考慮這個問題首先要確定一個據以展開討論的理論框架,本書運用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簡稱為PPP)理論作為理論框架。該理論由瑞典經濟學家卡塞爾(G.Cassel)於1918年提出。隨著理論研究的深入、計量技術的發展、數據可得性的增強,購買力平價在理論和實證兩方麵的研究都取得了極大的進展。本書將以購買力平價理論為基礎,從名義彙率變動率與均衡有效彙率變動率比較的角度出發,探討目前人民幣名義彙率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再測算人民幣低估或高估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