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1 / 3)

“教育的目標”的問題

羅家倫君近來在南京演說,題目是《大學教育之危機》,話語很繁多。開頭說,要在大學教育的短短四年中間,把已經陶冶成功一個範疇的青年性情加以改革,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接著他指斥大部分的中學實在辦得太壞;這幾年來他大約考過二萬以上的高中畢業生,發現現在的中學生的缺點太多,尤其是基本知識的訓練太過貧乏。以下便舉實例:國文寫作通順的很少;外國文程度壞到不能看原版書籍;討厭數學幾乎成為一般的傾向;史地知識荒唐到無可複加。羅君自己在辦理大學教育,他見收來的學生程度不好,便回轉頭去責備中等教育。辦理中等教育的人又何嚐不能回轉頭去責備初等教育?辦理初等教育的人更可以責備幼稚教育以及生育子女的父母;這才推車撞了壁。所以要說太壞,那是一連串的太壞,決不該讓中等教育單獨負責。

這一連串的太壞必然有它的因由。依我們想,大半的因由當在對於教育的一般社會意識。我們曾屢次說過,一般社會意識把現在教育和從前的科舉,認為名異實同的兩件東西:教育的目標差不多隻是分數和文憑。教育要和每人的整個生活發生交涉,教育要為生產勞動而設計呀,這些都被看作幾個教育論者的夢囈。這樣的意識支配著教者和學者,即使都教得好,學得好,其成績也不過像從前那樣,造成一些“八股”的好手和“五言八韻”的名家罷了。何況現在的各種學科如果遠離生活而加以研習,便會見得比“八股”和“五言八韻”麻煩得多,結果非達到像羅君所舉實例那樣的情形不可。

刊《中學生》雜誌43號(1934年3月1日),未署名。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論》

據本屆上海市中學畢業會考各科成績的統計表,高中部分國文成績列第二位,初中部分國文成績列第一位,可知上海市各中學的國文成績在各科中是比較優良的。像羅家倫君那樣正在慨歎“通順的很少”,而上海市各中學給他一個事實上的安慰;感到欣快的必然不止羅君一個人。雖然也許另外有些人要因此而慨歎“文勝”,以及我國被稱為“文字國”不為無因,可是把文字寫得通順些,表情達意都過得去,究竟是對於實際生活有益的事。不過我們看了高中部分國文科第一名的“優良試卷”,就不敢說這樣寬心的話了。試卷如下: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論

蓋聞國之本在民,故觀民風之嬍惡,可覘國運之盛衰。昔者管子日:“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有旨哉!斯語也。蓋治國者必先治民。民之相處也,不能無求,求而不得,則爭端起矣;民之相與也,不能無交,交而不誠,則詐端起矣;民之相役也,不能無取,取而無節,則貪端起矣;民之相雜也,不能無別,別而不嚴,則無恥之端起矣。一國之民相爭而不已,貪詐而無恥,則國且不國,其不底於滅亡者幾希!故必有聖人者出,製禮以止爭,製義以化偽,勸之以廉,齊之以恥,然後國乃可興焉。故日:“禮義廉恥,國之四維”,蓋國之有此四維也:所以維民者也,所以維民使不爭者也,所以維民使不詐者也,所以維民使不貪者也,所以維民使知恥者也。故國之有此四維也,若網之有綱,衣之有領,政治以之易行,風俗以之易化也。詩日“泛泛揚舟,紼纚維之”,易日“其亡其亡,係於苞桑”,言得其維者則昌,失其係者則亡也。嗚呼!今之風俗日磽,四維廢弛者久矣!有誌者其亟起而圖之。

這篇文字很通順,然而僅止於通順;換句話說,就是通順以外沒有別的什麼。腔調是那麼丁丁當當,而話語隻是浮在嘴唇邊的幾句,使人家看了,仿佛覺得聽了那些到處皆是的譚派須生戲。我們初看的時候很奇怪,這樣的文字從哪裏學來的?試查高級中學國文科的課程標準,凡“精讀”和“略讀”項下所指稱的單篇文字以及整部名著,都不是這樣的文字的範本。後來我們省悟了,原來是誦讀《論說文範》一類東西的成績。我們知道有一些家長分外賢明,他們認定“國文”非常重要,子女在學校裏學了還嫌不夠,另聘教師讓他們在家裏補習。教材呢,就是《論說文範》一類東西。不然,就因為要去赴會考,家長或者教師特地選取《論說文範》一類東西叫學生抱佛腳,才使學生有了仿效這等文字的機緣。在選取這等文字給學生讀的人想來,這是很有道理的。會考既然類乎科舉,而《論說文範》一類東西就是變相的“八股”,以此應彼,正相配合。但是,從學生這方麵想,這變相的“八股”是不是需要的呢?依據常識來回答,無論說話作文,單有丁丁當當的腔調是不成的,單把浮在嘴唇邊的幾句話說出來寫出來是沒有意義的;隻須看從前的“八股”絕對不能應付實際生活,就可以知道變相的“八股”對於學生毫無用處。然而,現在,第一名的“優良試卷”宛然是一篇變相的“八股”了!單隻在應考的時候“八股”一下還不要緊;倘若平日說話作文也是“八股”,甚至思想行為無不“八股”,我們就不免要抄襲羅家倫君的演說辭說:“想到這一點,我們實在有點覺得不寒而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