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2 / 3)

刊《中學生》雜誌43號(1934年3月1日),未署名。

中學生實在沒有寫作文言的必要

一月初胡適君在《大公報》發表一篇文字,題目是《報紙文字應該完全用白話》,內容不必轉述,隻須看題目就可以完全明白。胡君年來發表的政論頗受人家的指摘。而這一篇“非”政論卻是該被批判地接受的。

據路透社一月二十日的廣州電,粵省新聞界協會將要在下屆會議中討論改革報紙的問題,其動機就由於胡君的主張。照現今的情形看來,雜誌用文言的很少了;如果報紙也改為通體用白話,文言的用處將更為狹窄;那時候誦習文言差不多隻為看古書罷了,不要看古書的就不用誦習文言。至於寫作文言,就在現今也並不見得有什麼用處;如果硬要指出它的用處來,那就是去應會考,作《禮義廉恥國之四維論》了。這樣的題目未必會每屆會考都出,這是一層;二層呢,即使每屆會考都出,而用了好多的工夫練習文言的寫作,僅不過為著對付一場會考,對於生活卻毫無實益,這不是太不值得麼?

這麼想來,中學生實在沒有寫作文言的必要。而課程規定,教師指令,定要學生作文言:那是完全沒有理由的事是可以斷言的。

刊《中學生》雜誌43號(1934年3月1日),未署名。

怎樣救濟失學者

從東北貧苦青年失學的消息,使我們想到現在一般的失學青年增多的事實。不久以前,上海報紙刊載著這樣一段消息:

本埠各大學,自本學期開學後,據上海社記者調查所得,學生人數頗形減少。光華大學、複旦大學、大夏大學均減少一二百人不等,持誌大學日夜兩班原有學生六百餘人,今學期開學後尚不及四百人,法政學院、江南學院注冊人數,亦非昔比。即東吳大學法律學院,亦減少約三十人左右。查減少原因固非一端,而以社會不景氣,中學畢業生家庭不堪經濟負擔,無力升學,實為最大原因。至本埠各中學學生人數,亦較上學期減少甚多雲。

其實不僅上海的學校,各地都有著同樣的情形。本社也不時收到失學青年的來信,問我們以救濟的辦法。

怎樣才是救濟的辦法呢?農村破產,工商業凋敝,學校經濟竭蹶,一般文化事業都奄奄不振;這種不景氣的現象是普遍的,不特現於教育界。所以,上海某報論到上麵所錄的消息說:“問題不在教育而在社會。”這話很對。一切的不安定當然都是由於社會的缺陷;而補救的根本辦法,隻有從改進社會著手。社會的改進通常不是一下子能夠達到的,這就是目前許多青年所以要耐不住而到處呼籲的緣故了。

其實,呼籲是徒然的,無用的。在今日,世界上即使再發見一個大金礦,也不能救濟社會的貧困;同樣,眼前即使有一個“大善士”肯捐出百萬金辦一個免費的學校,也不過能收容數百至千餘的失學青年,對於整個的教育和文化的饑荒是無濟於事的。所以在目前的狀況下,青年如果有機會進學校,自當盡量利用這機會,把自己造成一個有用於社會的人才;如果沒有機會進學校,他隻能盡力在社會掙紮,以求得環境所能供給的知識。事實上,現在社會既多缺陷,學校教育也未能盡美盡善,一個青年如果在社會中求得實際的知識,未必會較遜於經過學校教育的人。這並不是用以安慰失學者的空言,乃是確實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