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中學生》雜誌44號(1934年4月1日),未署名。
衛生習慣
最近報載教育部調查全國專科以上學校學生的體格,受檢查者20977人,其中有病況者7553人,占三分之一強。所患病以齒病為最多數,依次下去是眼病、喉病、皮膚病、脊彎、肺病等。同時,上海市衛生局為改善學校衛生起見,在市立比德小學施行肺結核注射,注射兒童822人,起反應者多至542人,占三分之二弱。前一項材料是關於全國的大學生的,後一項材料是關於一般的小學生的,合起來看,也可以約略知道我國學生界的衛生情況了。隻是中學生的衛生情況還不曾見過什麼報告,揣想起來,恐怕也不會怎樣可以樂觀的。
衛生本來不隻是限於學校裏的事情,要隨時隨地加以注意,躬行實踐,成為習慣,才能收到相當的效果。比起競技運動來,衛生習慣是根本的,所以尤其緊要。然而從一般的情形來看,學校裏可以沒有供全體學生運動之用的運動場,但不能沒有幾個競技的選手,在運動會裏為學校揚名;學生方麵呢,有興趣的人可以起清早,跑長途,努力修煉,希望成為出色的競技員,但不肯在起居飲食上切實注意,使自己有一個合格的身體。這是何等的壞傾向,誰都可以說出一大堆話來,但是說說有什麼用處呢?
小學和中學裏都有衛生的課程,書店裏都有衛生的教本,然而沒有效果,可見教教也沒有什麼用處。必須把衛生習慣融和在生活裏邊才有用處,這是學生諸君自己的事情啊!
刊《中學生》雜誌44號(1934年4月1日),未署名。
唯一的教學方法——演講
本期刊載一平先生的《冀平中等教育的一瞥》,文中說起他“匆匆的走來走去,沒有看見除了講演以外,采用另一種教學方法的”。偏重於注入式是最不妥善的教學方法,在一般教育論著差不多早成定論;而在實施方麵卻依然停留在注入式的階段上,什麼時候才得脫離這個階段,尚難斷言,這實在是很可憂慮的現象。
我們知道一部分的教師抱著這樣的信念:教師的職務便是教書,而教書的方法便是不間歇地對學生講演。教學在一方麵本來是一種技術,要請抱著上述的信念的教師放棄下舊有的技術,另行換一種新的,那很不容易,非他們自己下一番刻苦的修煉工夫不可。現今教席如傳舍,上學期不知道下學期還被聘與否,除了對於教育真能執著的人,誰肯下什麼刻苦的修煉工夫?但是,從學生這方麵著想,這種專門講演的教學方法是非要求改革不可的。我們也是從課室裏坐過來的,所遇的教師也大半是隻知講演不知其他的人物。我們的經驗是:聽得有味時,譬之聽說書,涎著臉兒聽下去;聽得乏味,便偷偷地寫字條,看小說,或者沉入漫無邊際的冥想;而一天總得聽五時六時的講演,那種倦怠深入骨髓,踢一場球,賽幾回跑,是萬萬抵銷不過的;所以一聽見某先生缺席,大家不由得拍手了。這種經驗為現在一般青年所同具。試問在默默地聽講之中,青年的生命被戕賊到何等的地步?若不要求改革,便無異於自甘淪落了。
如何改革非我們所欲代擬,然而原則是可以略為一說的。凡屬於理科的功課,必須以事物的試驗和實習為主,書本的誦覽為輔;凡屬文科的功課,也常用自己的力量去探其中的法則和意義,不要聽聽就算數。這差不多是最低限度的要求,務請教師幫忙,期其實現。
刊《中學生》雜誌44號(1934年4月1日),未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