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1 / 3)

卷頭再輯

讀些什麼書

本誌這一期出版的時候,讀者諸君已經放了寒假了。平時在學校裏,因為課程多,各科的練習忙,很少有閱讀課外書籍的時間;心裏雖然想閱讀,可是事實上辦不到,很覺得難受。寒假沒有暑假那麼長,但是也有幾個星期,正好用來彌補這個缺憾;就是說,在寒假裏應該有頭有尾閱讀幾本書。

閱讀什麼書呢?讀者諸君或許要這樣問。我們以為舉出一些具體的書來回答,是不很妥當的。第一,這中間或許會攙雜著我們的偏見;第二,不一定適合讀者諸君的口味;第三,舉出的書,讀者諸君未必就弄得到手。因此我們隻能提出幾個項目,給讀者諸君作為選書的參考。

關於各科的參考書是可以選讀的。在學校裏隻讀教科書;教科書是各科知識的大綱,詳細的項目和精深的闡發,都沒有包容進去。例如本國史教科書,對於一代的政治、文化、人情、風俗,至多用幾百個字來敘述就完事了;少的時候,隻用一句兩句話就帶過了。單憑那幾百個字或一句兩句話,固然也可以算知道了曆史;但是知道的隻是些籠統的概念,或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實在不能算知道了曆史;如果選一些專講某代的政治、文化、人情、風俗的參考書來讀,由於已經知道了大綱,決不至於摸不著頭腦,而閱讀的結果就是明白得詳細而且透徹。

關於當前種種問題的書是可以選讀的。教科書中大多說些原理原則的話,對於隨時遇到的具體問題,或者附帶提到,或者簡直不說。例如日本是我國的大敵,我國與它作戰已經四年半,最近它又發動太平洋大戰,與一切民主國家為敵;它的憑借究竟怎樣,它那狂妄的欲念怎樣才可以撲滅,這些都是我國人亟待解答的具體問題;但是本國史、外國史和外國地理的教科書中,對於這些僅有簡略的敘述,沒有綜合的解答。如果選一些專談日本問題的書來讀,就可以得到許多精確的認識,從精確的認識發而為種種行動,自然會有切實的力量。日本問題隻是例子罷了,此外如建國問題、大戰後世界秩序問題等等,現代青年都得鄭重注意。必須注意當前的問題,青年才能夠認識時代;認識了時代,自身才能夠參加進去,擔負推動時代的任務。

關於修養的書是可以選讀的。所謂修養,其目的無非要明了自己與人群的關係,要應用合理的態度和行為來處理一切。修養的發端在於“知”;如果不“知”,種種關係就不會明了,怎樣才是合理也無從懂得。修養的完成在於“行”;如果“知”而不“行”,所知就毫無價值。讀關於修養的書,假定是《論語》,好比與修養很有功夫的孔子麵對麵,聽他談一些修養方麵的話,在“知”的擴展上是很有益處的。“知”了,又能化而為“行”,那就一輩子受用不盡了。

關於文學的書是可以選讀的。文學的對象是人生。文學的特點是把意念形象化,不用抽象的表達。所以讀文學可以認識人生,感知人生。善於讀文學的人,他所見的人生一定比不讀文學的人來得深廣。這當然指上品的文學而言。同樣是詩,有優劣的分別;同樣是小說,也大有好壞。我們沒有這麼多的精力和時間來讀一切壞的劣等的作品(就是有這麼多的精力和時間也無須讀那些),自應專選上品的來讀。還有,不要以為自己準備學工學農,就無須理會文學。要知道學工學農也是人生;無論是誰,能夠接觸以人生為對象的文學,是一種最為豐美最有價值的享受。

就以上提出的幾個項目來選擇,至少可以選到三四本書,盡夠寒假中閱讀了。如果能夠認真閱讀的話,除了吸收書中的內容而外,閱讀和寫作的能力也自然會長進。常常有人這樣問:要使國文程度長進,該讀些什麼書?我們的回答是:認真讀前麵提到的幾類書,就可以了;專為要人家長進國文程度而寫作的書是沒有的。

1942年1月30日作,刊成都《國文雜誌》2期,未署名。

改善生活方式

我不願意就《青年的責任》《青年應該怎樣修養》一類的大題目說話。對於這類大題目,自己也不甚了了;勉強拉扯說一番,當然辦得到,可是把自己不甚了了的話說給人家聽,要想在人家身心上發生作用,豈不是緣木求魚?而且,這未免近乎欺騙人家,欺騙人家的事兒,我不想幹。

我隻能把近年來的感受作依據,說一些話。單憑感受,不周全是難免的,錯誤也可能有。然而我的心是誠懇的,我的態度是嚴肅的,我決不想寫一些敷敷衍衍的話浪費本誌的篇幅,欺騙本誌的讀者。

近年來我很有機會與青年們接觸。我覺得青年們中間,除了少數人以外,都有改善生活方式的必要。我並不是說青年以外的壯年人中年人老年人的生活方式都盡善盡美,無須改善。隻因為現在要說的是青年,所以把壯年人中年人老年人撇開了。

請先說一些實況,看看一般青年的生活方式。

在學校裏上課,不想想學習那些科目為的什麼。教師在那裏講,就隨隨便便的聽聽,教師出了練習題,就無可奈何的作了交上去。那學習得來的東西本該是成為新習慣化為新經驗的,卻都看作與己無關的東西,學期考試一過,忘了一半,畢業文憑拿到,忘了全部。

精神方麵是普遍的懶散。升旗降旗是何等嚴肅的儀式,可是懶洋洋的集合,懶洋洋的唱國歌。假如訓育先生不怎麼認真,索性躲在隱蔽地方伸伸懶腰,挨過那幾分鍾的時間。運動場上往往隻見少數幾個“專家”在那裏活動。童子軍軍訓課,聽說教官請假,倒會起勁的拍一陣手。勞作是一個學期製不成一件東西,種了菜或是豆越來越見得黃瘦。參加什麼集會,起初是轟轟的鬧一陣,好容易把章程議定,把職員舉出來,事情就完畢了。會議時候照例隻會亂說,不會討論;連亂說也不成,隻是默然坐在一旁呆看呆想的,尤其多。肯做事的沒有做事的條理。怕做事的以做事為多事,信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教條。又懷著一種大可不必的疑懼,深怕被人利用,做人家的工具。不願被利用,不願做工具,就隻有“明哲保身”,一切不管。二十左右的年紀,就形體上與意念上說,已經與四五十歲的人差不多,很難看出所謂“青年朝氣”。

很少人有每天看報的習慣。報紙送來了,搶著看看時事的大標題,算是“有心人”了。其餘的或是索性不看,或是對著廣告欄裏的電影廣告出一會神,似乎電影比決定人類未來命運的大戰爭更為重要。星加坡為什麼重要,達爾文港在哪一洲的哪一角,地理教科書裏都已說過了的,一時未必知道。

在大學裏,青年們口頭常用的詞語,以“貸金”和“夥食”為最多。“貸金還不發”,“貸金不夠用”,“貸金該增加”,“夥食壞極了”,“甲組的夥食團辦得不好,我要退出了”,“乙組的夥食經理有辦法,每天還能買兩斤肉”,諸如此類。人不吃就活不成,吃誠然是要緊的事兒,可是青年把全副精神都集中在吃上,卻是近年來的特有現象。

畢了業要就業,就業的時候,依理說,先得問自己能做什麼,然後去就那能做的業。實際可不然,先問那種業有多少薪水,多少生活津貼,認為可以的時候,就是不能做的也勉強去做。隨後聽到另一種業薪水高,生活津貼多,又想方設法希圖改就。服務道德與工作技能全都不考慮,唯一的目標是拿錢。

“某一個同學畢業出去,薪水四百塊,還有津貼和家屬米,好運氣!”言下不勝其豔羨。“教師沒有做頭,一天到晚上課,也不過拿這麼兩三百塊錢”,言下不勝其鄙薄。從不曾聽見有人說過“某同學做事有真實成績,我希望將來和他一樣”,或“某事有價值,我準備去幹”一類的話。“拿錢第一”,事業不管。“混混第一”,成績不管。那怎麼行!

高中畢了業,到公務機關去做事,畫圖畫得不像個樣子,做統計錯誤百出,做書記別字連篇。大學或專科畢了業,當教師抓不住所任功課的要領,當技術人員把事業攪得失敗了完事。有一班學習農產製造的同學,畢業之後多數進了新興的幾個酒精廠當技師。不到半年功夫,這個廠停工了,那個廠失敗了。雖說有種種別的原因,但是那些新技師的設計和做法也是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本著“拿錢第一”的信念,大學同學也做起生意來了。什麼東西什麼價錢,一個月間什麼東西的價錢漲了多少,打聽得清清楚楚。囤文具,囤化學藥品,推廣開來,就囤布匹毛線等等。有些青年索性開“寄賣所”,大學裏的學分還沒有讀完,管它,寧可跑來跑去做商品的掮客。一個月可以拿到一兩幹塊錢呢,足夠的學分哪裏換得到這麼些錢!

一個大學畢業的同學,當了某省某廳的出納,冒開支票想侵吞公款,一開就是二十多萬。事情被發覺了,幾乎受到槍決的處分。這雖是一個特例,卻使人發出無限感喟。物價高漲生活艱難的影響,把一些青年清明的神思攪糊塗了,眼前隻認得錢,隻想要錢,道德和法律都不妨丟在腦後。如此情形,將來何堪設想!

實況是列舉不完的,我想就此為止。從以上所說的實況來看,我以為青年們現在這樣的生活方式實在要不得,就是國家承平社會安康的時候也要不得,在抗戰建國的今日,在決定人類未來命運的今日,尤其要不得。為什麼要不得?因為從中看不到一些兒理想的影子。

人不能沒有理想,沒有理想隻能糊糊塗塗的活下去,反省一下就會感到無聊,感到沒意思。肚子吃飽了,身體穿暖了,活是活得成了,但是活下去做什麼呢?回答不上來,一定索然,自覺與禽獸無異。有了理想就不然。咱們一天天生活下去好像黑夜航行在海裏的船,理想就是招引咱們的燈塔,咱們要生活,要努力,就為要到達那座燈塔。

理想的內容,人人可以不同。但是在今日,咱們有個共同的基本的理想。怎麼是“共同的”?就是說,事實上人人需要那個理想,理論上人人應有那個理想。怎麼是“基本的”?就是說,那個理想是一切其他理想的基本,假如那個理想不能實現,就談不到其他理想。那共同的基本的理想是什麼?就是“抗戰必勝,建國必成”。不要說這樣的八個字是標語,是口號,稀鬆平常。要知道標語口號正是大眾理想的表現,隻把它寫在紙上,喊在口頭,當然稀鬆平常。如果要把它實現,成為事實,就得大眾都來努力。抗戰建國不是委員長一個人的事,也不是國民黨一黨的事,更不是無事尋煩惱特地找個題目來做做的事。隻要不忘曆史教科書和地理教科書裏的敘述,就會知道這是每個人的事,而且是非做不可的事。要做到怎樣才算數?就在一個“勝”字和一個“成”字。在這兩個字上,標明了咱們的理想。

青年們如果懷著這個理想,生活方式必然會與前麵所說的不同。第一,必然會唯恐不及的充實自己。服務道德必求其到家,工作技能必求其完善,因為唯有這樣,才可以實現理想。現在的學校教育不滿人意,這有種種原因,一時恐也難以改好。青年們為充實自己起見,必然會把依賴性的“受教育”轉變為主動性的“自我教育”。教師教課馬虎不管他,咱們自己卻要認真學習。學校訓導鬆懈不管他,咱們自己卻要嚴格自律。教師和學校不能好好的幹是他們的事,咱們不能因為他們幹不好就耽誤了咱們自己,同時耽誤了理想的實現。這是所謂“反求諸己”,並不是一種玄虛的理論,隻要想做,肯做,誰都辦得到。

原來“教育”這個詞兒,如果解釋得繁複,幾本書未必說得完;簡單的解釋,一句話就可以說盡,就是“養成好習慣”。怎樣的習慣才算好?能使才性充量發展的是好習慣,能把事情做得妥善的是好習慣,能使公眾得到福利的是好習慣,大概也不過如此而已。所謂“自我教育”,就是不去依傍他人的力量,自己來養成這些好習慣。青年們如果懷著理想的話,如果熱切期望實現理想的話,那麼急於養成好習慣的願望自然會像火一般的燃燒起來。青年們雖然不像將士一樣在前線打仗,可是大家都知道,現代戰爭的決定因素不限於軍事。軍事有辦法,其他卻極糟糕,勝利還是沒有把握的。一個人不守秩序,一個人辦不好事,一個人技術低劣,看來好像關係很微細;但是多數人不守秩序,多數人辦不好事,多數人技術低劣,關係就重大了,這將抵銷軍事的成績而且還有欠額,結果將得不到“勝”而得到“敗”。懷著理想的青年誰肯做這樣的“一個人”呢?不肯做,就得整飭自己,訓練自己,養成種種好習慣。別人如何且不管,總之先把自己做成一個問心無愧實際上確然無愧的人。每個青年都不肯做這樣的“一個人”,也就不會有這樣的“多數人”了,這才有實現那個“勝”字的指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