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七章(1 / 3)

今年的“兒童節”

“兒童節”,多麼含有生意的一個名詞啊,看到這個名詞,就會聯想到草木的發芽,花朵的開放——兒童不是人類的嫩芽和花朵嗎?

“兒童節”,多麼歡欣鼓舞的一個日子啊!逢到這個日子,兒童被推為受祝賀的人物,好似壽筵上的壽翁,種種的享受供奉他們,還要舉行種種運動,為他們謀福利,豈不是很快樂的嗎?

本誌本期出版的前一天,正是今年的“兒童節”。今年的“兒童節”可不同了。自從去年七月間對日本帝國主義抗戰,到現在已經有九個月了,咱們的許多城鎮淪陷在敵人手裏,許多地方遭到了慘酷的兵禍,許多同胞在炮彈飛機焚燒殘殺之下喪了命,許多生產機關和建設事業被摧殘得不留蹤影,總而言之,破壞和毀滅統治了一切,生趣和快樂好像離開了咱們的國土了。在這當兒提起“兒童節”這個富有生趣的名詞,仿佛破衣服上繡上一朵彩花,很不相稱似的。

咱們又知道,全國同胞目前正對著一個大目標努力,那就是抗戰,有所思考,無非為抗戰,有所動作,無非為抗戰,怎樣排除抗戰的障礙,怎樣爭取抗戰的勝利,這是大家所盡力的操心的事。在這當兒逢到“兒童節”這個歡欣鼓舞的日子,兩相比較,好像並不怎樣重要,大家或許會把這個日子輕輕放過,對於咱們的“小壽翁”並沒有怎樣的供奉,對於“小壽翁”將來的福利並沒有怎樣的顧及。

假如作上麵所說的那樣想頭,其實是不對的。

“兒童是未來的主人翁”,這是一句老話,但是,隻要說得有理,老話又何妨?請想想,目前的抗戰是一串艱苦繁重的工作,這一串工作由少年人青年人中年人甚至老年人擔負在肩膀上了,而戰後的複興工作將更為艱苦,更為繁重,那時候,現在的兒童不是也要打扮登場,各自在那一出偉大戲劇裏擔任一個角色嗎?並且,咱們的抗戰到什麼時候為止,是沒有人能夠說定的,咱們隻知道長期抗戰,敵人的侵略一天不停止,咱們的抗戰一天不罷休,假如咱們的抗戰延長到五年十年,不是現在的兒童也得像少年人青年人中年人甚至老年人一樣,把艱苦繁重的抗戰工作擔負在肩膀上嗎?咱們所以有“最後勝利必屬於我”的信念,咱們所以有“中華民族必定複興”的信念,全在乎咱們有嫩芽似的花朵似的兒童。

發著嫩芽,開著花朵,草木的生意決不斷絕;有著兒童,民族的生意決不阻遏。所以,雖然目前的情形好像破壞和毀滅統治了一切,而珍重地提起這含有生意的“兒童節”,實在並不見得不相稱。即使是一片廢墟,隻要看得見嫩芽和花朵,將來的光景是無限樂觀的。咱們要用這樣的心情來紀念今年的“兒童節”。

其次說到兒童的享受。在平時逢到“兒童節”,境遇好一點的兒童可以吃到一點糖果,得到一點特別為他們設置的娛樂。這些本來沒有什麼道理,在這抗戰時期,大家須把一切享受減到最低限度,兒童自然也無需乎有這種享受。但是,無論境遇好的境遇不好的兒童,有一種分內應得的享受,而在這抗戰時期,這種享受尤其不可缺少,那就是身心雙方的保育。現在的兒童在不久的將來就要擔負艱苦繁重的工作,假如身心雙方不經過妥善的保育,怎麼成?我在本誌前一期曾經說過,咱們的生活方式在這一回抗戰中將完全改變了。兒童的生活方式當然也得改變,今後的兒童將不僅是家庭中的子女,學校中的學生,而必須同時是國家的兒童。國家要用兒童做抗戰的複興的後備隊,必須通盤籌算,竭盡可能的力量,保育兒童的身心。至於直接負保育之責的父母和教師,也須認定這一個大目標,來保育所有的兒童。“兒童節”實在非常之重要,它可以催促大家去反省,策勵大家去努力,使咱們的後備隊長養起來。

咱們要用這樣的觀念來對付今年的“兒童節”。

刊《少年先鋒》4期(1938年4月5日),署名葉聖陶。

“中國兒童號”

兒童節那一天,重慶地方舉行“重慶市江巴兩縣兒童節紀念大會”。會中有七個提案,第一個是重慶市江巴全體小學生二萬六千人,及兒童勞動服務團一千零八十人,發起全國籌募“中國兒童號”飛機。他們發給全國小朋友的通電中說:“我們既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一方麵應該表現出我們兒童有創造的力量,獨立的精神,一方麵也應該在抗戰下盡一些小國民的天職。所以我們在今天發起全國籌募‘中國兒童號’飛機,預備以今年的十月十日,我們親愛的‘國慶日’,作為我們完成‘中國兒童號’飛機的紀念日。”

募款造飛機的事情,我國已經做了許多回了。在前一些時期,踴躍捐輸的固然不少,可是不肯破費的也很有一些。這班人的所以不肯破費,不一定因為沒有餘錢,也不一定因為生性吝嗇,大半還因為當時對於日本的態度沒有決定,不知道造了飛機作什麼用。到了現在,情形大不相同了,政府當局已經再三表示了抗戰建國的決心,全國同胞已經融合了眾心成為一個“大心”,團結了群力成為一股“大力”,凡是可以擴大這個“大心”加強這股“大力”的,除了漢奸,誰都情情願願去幹了。在現在的情形之下,再來發起募款造飛機,我相信決不會有不肯破費的人了。因此料想全國小朋友看到了重慶市兒童節的通電,一定非常興奮,立刻把捐輸和勸募的責任擔在自己肩膀上。到今年的雙十節,一定可以看見“中國兒童號”的雄姿出現在我國的天空中。

《少年先鋒》的讀者當然也樂於捐輸和勸募,這是不用說的。我所要說的是捐輸和勸募就是一種實際行動的曆練,好好地去做,不但國家多一架“中國兒童號”,少年們自己也可以長進許多經驗。捐輸的錢從哪裏得來,這是首先要斟酌的。最簡便的方法自然是向家長索取。但是家長如果不方便,或者自己不願意把索取來的錢作為自己名下的捐輸,那就得另行想法了。譬如說從自己的消費項下節省出來,怎樣節省就得精細地安排。或者說用自己的勞力去換來,幹什麼工作更得周密地考慮,考慮停當之後還得勤奮地實做,直到取得了所要捐輸的錢為止。至於向人家勸募,沒有組織地做去往往費力多而成效少,怎樣組織起許多少年來,分頭向各方去勸募,務須普遍而沒有遺漏,這便是一個很需要討究的題目。勸募的當兒又需有一種宣傳的技術,人家多拿出一點來誠然最好,少拿出一點來也不妨事,最要緊的是不要使人家有勉強敷衍的想頭,仿佛說“你們囉囉嗦嗦,捐一點給你們就算了”,而必須使人家樂於捐輸,即使僅出一個錢,也知道出這個錢為的是國家,為的是民族:這種宣傳技術的練成也是一種並不輕易的功課。完成的日期既已定在雙十節,自然要如期完成,不能像舊社會中做事情那樣的因循拖延,那麼,怎樣製定預算,照數分途募集,怎樣劃分時期,按期考核成績,又是必須周密從事的要項。對於以上所說的各點如果都做得很好,“中國兒童號”必然在雙十節完成將毫無問題,而同時,少年們從這一串的努力上也就得了寶貴不過的許多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