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八章(3 / 3)

我們希望藝術教育能夠改善,讓少年朋友在學校裏得到那真實的享受。我們這個刊物是少年們的課外讀物,願意經常刊載一些藝術的材料,幫助少年們得到那真實的享受。

1947年8月1日作,刊《開明少年》26期(8月16日),署名編者。

自己受用

我們求各種知識,練各種能力,不是為了裝點門麵。裝點門麵是可做可不做的事情,做了外表好看,固然不算壞,可是不做也不關緊要。我們求各種知識,練各種能力,是為了供自己受用。除了跟自己搗亂的人,誰不希望知識廣,能力強,一輩子受用不盡?要實現這種希望,求與練的事情就非做不可。

什麼叫做受用?請舉兩個例子來說。原先你常常傷風,鼻酸喉痛,非常難過。後來你有了衛生知識,你應用了衛生知識,隨時當心你的衣著,護衛你的呼吸器官,你不大傷風了。這就是受用。原先你寫信寫不好,滿頭大汗寫了大半天,還是前言不搭後語,非常痛苦。後來你的表達能力增進了,想起心思來有條有理,說起話語來句句順適,你給任何人寫信,都能把你的情意寫得清清楚楚。這就是受用。

不懂得衛生知識,不練成發表能力,你一輩子也得不到受用。懂得了練成了之後,你一定可以一輩子受用。無論何種知識何種能力都如此。

為了供自己受用,我們才去求知識,練能力:這一點必須認識清楚。認識清楚之後,一個學生自然知道上學不是為了遵從父兄的督促,不是為了應酬學校的招徠,上學原是自己的事情。也自然知道上學的目標不是為分數,不是為文憑,不是為某級學校畢業生的名目,卻為的充實自己的生活。這才是正當的學習態度。即使不在學校裏的,隻要他還在求知識,練能力,也應當抱著這樣的學習態度。

這樣的學習態度為什麼好?第一,是自己的事情,一定搞得很切實。不大明白,非弄個明白不可。懷有疑問,非徹底究明不可。技術生疏,非努力練熟不可。這樣切實幹去,成績當然不會差。其次,抱這樣的學習態度的,學習必然與生活關聯在一起。學習與生活脫離了關係是一般的毛病,學習的是一套東西,生活所憑依的另是一套東西,學了植物學可以不辨菽麥,練了好幾年作文可以寫不來一封信。現在知道為了生活才要學習,當然隻有一套東西,那套東西就是生活裏的種種項目。又其次,抱這樣的學習態度的,隨時可以得到受用。知識懂得透徹了,能力練得精熟了,用來應付生活,就比先前大不相同,這是當場兌現,立時受用。知識的界限無窮,能力的發展無限,一個人永遠抱這樣的學習態度,就永遠有新的收獲,永遠有新的受用。

1947年12月26日作,刊《開明少年》31期(1948年1月16日),署名編者。

編後記

《葉聖陶集》第十二卷相當於一本教育雜文,特地為青少年寫的教育雜文;文篇主要錄自半個多世紀以前出版的《中學生》雜誌,談的當然都是半個多世紀以前的事。

一九三0年一月,開明書店的幾位先生為反對當局推行的封建閉關式教育,創辦了《中學生》雜誌;積累了兩年的經驗之後,從一九三二年一月,增辟了《卷頭言》專欄,每期刊出三五篇短文,跟中學生談談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麵臨的問題。每期的題目由大家商定,誰有空誰就動筆,往往不加署名,因為主意本是大家出的。

作者當時主管《中學生》,每期發稿都由他總其成;要是發覺哪一方麵還缺些什麼,他就隨手補上一篇,《卷頭言》中的短文數他寫得最多。如今分為兩輯:抗日戰爭爆發前寫的稱作《卷頭初輯》;自一九四二年五月,直到一九四九年刊名改為《進步青年》的那七年中寫的,稱作《卷頭再輯》。兩輯之間有將近五年的空隙。先是因抗戰爆發,《中學生》停刊了一年半;幾位先生費了好大的勁,才以“戰時半月刊”的形式在桂林複刊,公推作者任主編。可是作者當時在樂山,道路阻且長,郵遞遲滯,半月刊的時間性又強,一般稿件也不能及時刊出,更甭說《卷頭言》了。等到後來《中學生》改為月刊,遷到重慶印行;作者這時暫居成都,才又擔負起每期作稿和定稿的任務。

作者為《卷頭言》寫的短文,不都在這兩輯之內,有些涉及文藝的,編進了第九卷和第十卷;涉及閱讀練習和寫作練習的,編進了第十二、第十三卷;還有一些作為散文,編進了第六卷。也有幾篇發表在別的報刊上的,因為內容和形式跟《中學生》的《卷頭言》相類,讀者對象也是青年,編進了這兩輯。

第十二卷還有一輯《給少年們》,文篇的內容形式也相類,隻是讀者對象不同。前一半是抗日戰爭之初,給漢口大路書店創刊的《少年先鋒》寫的;後一半是給開明書店的《開明少年》寫的。《開明少年》創刊於日本投降前一個月——一九四五年七月,由作者主編;後來跟《中學生》一個樣,很受讀者歡迎。

葉至善2001年10月30日重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