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節的日子,我在家裏上網就做了一件事,就是千篇一律的聽秦腔中的“老腔”。
聽老腔的緣由就是看過電影《白鹿原》中的那段老腔畫麵,之後喜歡上的。那段唱腔高亢、悲忼、打動人心。讓人熱血沸騰的場麵未必總是歡快、讚美的節奏。叫喊,絕望的叫喊也會激起人內心裏激情湧動。我在賈平凹先生的作品裏聽說過秦腔的特點,但第一次聽、第一次看,第一次被感染,還是看電影《白鹿原》中的這段《將令》之後。我在網上搜了一下秦腔劇目,感覺出自華陰雙泉村的老腔的特色與秦腔總體的特色還是有些差別,諸多秦腔都是做了改變了的秦地唱腔,而華陰老腔是原滋原味的“秦地老腔”。許多推廣者都注明了這些腔調是“原生態”的腔調,假如經過了藝術加工之後,老腔也許會更好聽一些,更好唱了一些,曲調中沒了那麼多的變化,老腔前麵的“華陰”或許就會被去掉,但我喜歡這些粗獷的原生態,不喜歡那些加工過了的、大眾化的、失去了特色的秦腔,雖然在大一統的演唱風格之中還是能聽到秦風的差異。
我就學不會這些原生態的華陰老腔,雖然我很喜歡這些腔調、過門。
網上存儲的秦腔曲目也過於單調,根本沒有形成規模,聽來聽去也就是那麼幾首歌詞,也許陝西當地的秦腔曲目就這麼多。不同的組合不同的場合不同的唱,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老腔就被周立波主持的選秀節目組擋在了門外,我在網上聽老腔也隻喜歡聽張喜民先生這一組老腔演唱,我喜歡的原因就是張喜民先生的演唱富有激情。但張喜民先生演唱的曲目也過於單一,就是那麼幾首詞,發揮的餘地太少了。
從新聞聯播中聽說,華陰老腔也被春晚選落,很可惜。總是那麼幾句唱詞,長此已久,這不是路子,我看這些民間的藝術都在麵臨著創新的要求,要不然就會被同化於眾人間,消失於眾人間。人民大眾的對新鮮文化作品的需求是個很苛刻的杠杆,你無論是多大的腕兒,你的藝術普及了全國各地,誰都能說上幾句你流傳的話語,而你還在玩那幾段雜耍,沒有新的創作,你被人們忘記的時刻就會很快到來。如果你想被當作骨灰級人物發掘出來,如果你有興趣,這也很好。我隻說創新,不說挖掘。
老腔的演唱方式可以保留,就是應該多寫些新詞,提供給這些藝人演唱。即使是陳忠實先生寫的詞再好,也不能老唱,不能唱一輩子,應該當做保留曲目教學生,做老師的應該試唱新詞。許多藝人是不寫詞的,隻是會唱詞,那麼為了保留民間藝術文化,就應該有一些文藝工作者出來為這些藝術家寫詞,形成一個獨具特色的團隊,繼續自己的生存之路,繼續自己的生存價值。以往的藝術團隊都是大鍋菜,取長補短式的經營方式,我覺得今後的團隊經營應該以特色為主組織自己的團隊,有寫詞的,有唱詞的,寫詞的寫出來的詞未必能夠唱出來,這就需要唱詞的人與之溝通,反複的演唱,修改,我想效果一定會不同凡響。
許多藝術家往往出彩的時候真出彩,慢慢的就銷聲匿跡,你普及了大眾,大眾就會失去了你。沒有團隊經營,什麼藝術都走不到頭——當然任何藝術都會有死亡的一天。死亡的那天,涅槃是很重要的需求。——春晚呼聲很高的崔健應是這樣的代表。
小沈陽在遼寧春晚、在北京春晚上的節目我都看了,感覺小沈陽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了,有些江郎才盡的感覺,許多地方都是一再的重複,笑點很低了,人們都在開始懷舊了的情緒下觀賞小沈陽的節目了。——小沈陽應該向他的師傅那樣有自己的團隊,而不是組團,要有寫本子的人存在。
郭德綱今年沒有上春晚,郭德綱的相聲在網上的更新速度也在變慢。——郭德綱應該有自己的團隊,老郭自己能寫,也需要三頭六臂的支持。
劉德華唱了那麼多年歌,流傳了那麼多年歌,沒有了人為他寫詞,他就從舞台上消失了。他的團隊經營理念就值得推薦。許多人唱唱歌就開始轉行了,唱不下去了,自己寫歌不是一條路子,藝人自己寫歌很好,但不是長久之路,能成功的藝術家還是能夠唱別人寫的歌詞。郭德綱現在開始說單口評書,周傑倫2013年隻有一曲新歌麵市,再優秀的人才沒有團隊經營運作的理念,最後隻能回到幕後,培養新人以利再戰江湖。
要留住那個人,留住那段唱法唱腔,需要有人給他們寫本子。沒有本子,即使本人表現再好,沒有推陳出新,藝術之花總要漸漸枯萎,這是很悲哀的事情。那麼新的本子在哪裏呢?
任誰都要問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