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2章 第二帝國 龍城西征 五(1 / 3)

永樂二十二(1424)年正月初七,阿魯台又進犯大同、開平(今內蒙古多倫一帶)。大同、開平守將先後奏報敵情。與往常不同的是,這次群臣也勸永樂帝北征,其實倒不是大家真的想要皇上禦駕親征,而是知道永樂帝一定會親征,所以幹脆做個順水人情,順上意。眾臣工的提議皇上自然是很高興,於是永樂帝決定再次親征蒙古。

當月初九,征山西、山東、河南、陝西、遼東五都司及西寧(今青海西寧)、鞏昌(今甘肅隴西)、洮(今甘肅臨潭)、岷(今甘肅岷縣)各衛的士兵,以三個月為期限會合於北京及宣府(今河北宣化)。

三月初二,諭諸將親征,命柳升、陳英領中軍,張輔、朱勇領左掖,王通、徐亨領右掖,鄭亨、孟瑛領左哨,薛祿、譚忠領右哨,陳懋、金忠領前鋒。

四月初四,車駕由京師出發。命皇太子監國,以大學士楊榮、金幼孜扈從,楊士奇等留京輔佐皇太子。二十五日,車駕到在隰寧,有探報言:阿魯台去年秋天聽說大軍來到就遠遠逃走。到冬天,大雪積至丈餘,牲畜大多死雲,其部曲也四散離去。近來,聽到朝廷又出兵,就逃到達蘭納穆爾河(今蒙古和林東北)。朱棣認為敵人一定離大軍不遠,命諸將速進。

五月初五,車駕進駐開平,適逢大雨,士卒有後到而受濕寒的,永樂帝命諸將撫恤士卒。當時由於連年用兵,白骨遍野,也不知是大明朝士兵還是蒙古人的遺骸。十五日朱棣命柳升等率軍士收拾道中遺骨,並親自為文祭奠。

王動還在北京城,他致仕的折子已經遞了上去,作為理藩院的一把手請辭,太子可沒那個膽子接這個折子,朱高熾把這個折子發還。

太子這會最頭疼的並不是王動這位要員請辭,而是東南民亂。

五月,麗水(今浙江麗水)、政和(今福建鬆政之南)二縣山民周叔光、王均亮聚眾起事。巡按禦史王複奏請朝廷派兵圍剿。這可是大事,太子一點都不敢怠慢,八百裏加急把這折子送到了永樂帝手上。永樂正在為找不到阿魯台而鬱悶,把這個折子交給了楊榮。

楊榮以為這是愚民無知的表現,他們中有的是苦於有司無道,有的是衣食所迫,不得已才聚集於山穀,以求苟活。如果派兵雲鎮壓,就會使其更加齊心奮戰,應派使臣去招撫才好。

永樂帝以為然,便采納了楊榮的建議,決定招撫,而且還定下了人選。朱高熾這下才大歎一口氣。

六月初一,車駕到祥雲屯。初三,到翠玉峰,命前鋒陳懋、金忠探查敵情回奏。初十,車駕至金沙濼,陳懋等帶回所得九匹馬。十七日,到達天馬峰,陳懋派人奏言:臣等已到達蘭納穆爾河,不見敵人蹤跡,懷疑敵人逃走已經很長時間了。朱棣又派張輔、王通等分兵窮搜山穀,仍毫無發現,皆領兵返回。二十日,陳懋等也因糧盡而還。於是張輔奏言:望給臣等一月口糧,以率騎兵深入,必可擒獲敵人。但是,楊榮、金幼孜勸成祖應班師回京,朱棣采其議。二十二日,商議分兵兩路,永樂帝率騎兵東行,命鄭亨等領步兵丁行,約定會合於開平。

“舅父,皇上這次北征太醫署那邊派了三位太醫伴駕的。”王動對鄭和說道。

“皇上的身體大不如以前了。”鄭和說這話神氣有些萎頓,他說的不象是朱棣,是感歎自己的身體也不如以前了。

“舅父,前年皇上昏厥共計三回,最長一次三日,去歲皇上計有六次取消朝會,最長一次七日。今年最說隻有兩回罷朝,可有一回有十五日之久。”王動看鄭和沒有弄清楚自己意思,又補充一句。

“靜之!”鄭和聽了王動這話大吃一驚,瞪了王動一眼。

本來作為臣子這麼議論皇上的身體可是大不敬的,而且講的又是這麼蠱惑人心的事。

“舅父,這些年甥婿在海外的事舅父也略知一二,這次初湘兒已經去了福建,京城裏的宅子大多賣了,南直隸若不是舅父在,早就賣空了。父親大人和兩位舅爺或在夷洲或在廣州,最遲到明年底,不是去夷洲便是去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