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七章 嚴重脊柱、脊髓、骨盆損傷及其並發泌尿係損傷的現代急救處理(1 / 3)

一、脊柱骨折的現代處理

(一)概念脊柱分成三個穩定區域如下:

前柱為前縱韌帶、椎體和椎間盤前2/3。中柱為後縱韌帶、椎體和椎間盤後1/3。

後柱為脊椎後部韌帶複合結構,包括黃韌帶、棘上韌帶、椎板、關節突和棘突。以上概念對骨折的分類、損傷程度、脊髓受壓和選擇手術徑路均有重要意義。

(二)現代脊柱骨折的分類

屈曲旋轉骨折脫位前柱受到壓縮力,中後柱受到旋轉牽伸力,可致骨折脫位,下一椎體上緣之骨折片並隨上椎向前移位;有椎間盤、上椎向前脫位。三柱均受破壞,極不穩定。

爆裂骨折為垂直壓縮暴力所致,常見於頸段和段骨折。特征為傷椎壓縮向四周裂開,兩側椎弓根距離增大,椎體後壁骨片膨出或傾斜入椎管。前、中柱破裂有時椎弓根縱行骨折,傷及後柱,不穩定。

水平剪切骨折(又稱平移損傷)骨折線呈水平橫貫前後,或經骨質、椎間盤和韌帶結構。有時形成骨折脫位。常有上椎向後移位)1/4.三柱均遭破裂極不穩定,甚至硬脊膜撕裂。

其他類型骨折①伸展骨折:傷力作用於頦部,可致樞椎漢格氏骨折,骨折線橫行,經椎體、椎弓拫、推板至棘突;也可經椎間盤至後部韌帶。骨折前部張開,椎板骨折片可進入椎管。上椎向後移位或骨折脫位,三柱均受損害。②屬曲壓縮折:單純椎體壓縮骨折穩定無移位。③屈曲牽張(錢斯氏)骨折:骨折線橫行徑棘突、椎板、椎弓根至椎體,亦可傷及韌帶與椎間盤。

(三)診斷要點

1.有外傷史。局部疼痛與功能障礙。畸形、瘀血和壓痛。

2.詢問受傷時的姿勢。檢查有無脊髓損傷和其他合並傷。

3.線檢查對爆裂骨折,常需作側位斷層攝片,有條件可行掃描確診。

(四)急救和處理

1.現場搶救抗休克、心肺複蘇和保持呼吸道通楊,必要時作氣管切開。搬運時均需3~4人協調—致,切勿取屈曲位。

2.急診室處理全麵檢查。首先明確有否休克、顱腦傷、胸、腹內髒傷或其他合並傷,再確診骨折部位,應優先處理威脅生命的合並傷。

3.現代對有移位而無脊髓損傷的不穩定骨折多數學者主張早期手術複位,采用哈林頓氏棒或魯克氏棒固定,同時植骨融合。

4.單純壓縮骨折或附件骨折先臥硬板床2周(其他見第二十八章二)脊髓損傷的現代治療脊髓損傷多由脊柱骨折引起,好發於頸段、其次為胸腰段。

(一)分類

1.脊髓休克傷後脊髓功能暫時性抑製,無神經纖維和細胞的破壞。傷後立即出現損傷平麵以下弛緩性截癱。數小時至數天後,脊髓功能開始恢複,且不留後遺症。

2.脊髓受壓骨折片移位、破碎的椎間盤或血腫壓迫脊儲。輕者出現損傷平而以不完全截癱;重者呈弛緩性繼之為痙攣性完全截癱。當壓迫很快除後,其功能可望恢複。受壓時間524小時,其功能很難恢複。

3.脊髓挫裂傷嚴重者脊髄完全斷裂,致永久性嫌疾。輕者如能及時減壓、正確處理,可能恢複部分神經功能,

(二)診斷要點

1.有外傷史。傷後即出現損傷平麵以下脊髄神經功能障礙。高位頸髄完全損傷者可有高熱或低溫。

2.線正側位片可明確骨折或脫位,骨折片進入椎管的位置。

3.神經係統的檢查了解麻痹平麵,確定損傷性質。應細記錄,劃出神經損害範圍並定期複查對比。

4.其他舖助檢查

腰椎穿刺:腦脊液內有血液,為脊髓有損傷;為脊髓有受壓征。

脊髓造影:適用於無明顯骨折的脊髄損傷者,椎間盤突出和硬膜外血腫。造影有較高診斷價值,一般用碘苯酯作為造影劑。

皮層體感誘發電位:可於傷後24小時開始檢查,可行連續測定,如根本不能引出誘發電位,截癱多不能恢複;如開始引出隨後卻引出,即使電位異常,表明可有部.分恢複。

檢查了解致壓物對脊髓壓迫的平麵、部位、方向及進入椎管的大小。此為現代一種很有價值的檢查方法。

(三)脊髓損傷的搶救和處理

現場搶救同脊柱骨折

非手術處理利尿、脫水劑和適量激素。

手術治療現代多數學者傾向於手術治療。

適應證:①脊髓損傷,症狀逐漸加重或不完全截癱神經功能恢複停止;②驗有梗阻;③X線拍片或顯示椎管內有骨折等致壓物;④屈曲牽引骨折有小關節交鎖,不能手法複位;⑤頸椎間盤損傷或經脊髓造影證實;⑥第二腰椎以下骨折脫位;⑦骨折或脫位、嚴重錯位,影響脊柱支撐功能;⑧開放性脊髓損傷;⑨凡非手術療法和顱骨牽引,神經功能的恢複無好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