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8章 小說的節奏研究(1)(1 / 3)

節奏在美學研究中很有價值。一方麵可以把作為純粹的藝術學現象,對它做形而下的研究;另一方麵,由於它是一種普遍的宇宙現象,很多理論家對它做形而上的理論探討。許多著名的美學家,如聞一多、郭沫若、朱光潛、蘇珊·朗格等都對這個問題進行過深入的探討。想藉此領悟藝術中所包含的宇宙人生的秘密。

小說的節奏也是這樣。從小說寫作的角度來看,是一種重要的表現策略:能帶來很好的藝術效果,茅盾曾說:“一篇作品,不能平鋪直敘,始終如一,也不能從頭到尾一味緊,總得有錯綜、變化……配搭均勻,鬆緊合度,有起伏,有呼應。”[1](p389)也就是說,隻有把握好了小說的節奏,作品才吸引人。王蒙對那些不講究節奏的文章大加貶斥:“我們有些小說節奏平均,讓你看著很呆板,很枯燥,要慢都慢,要快都快,缺乏變化。那不僅乏味,也缺乏表現力。如果在接受上有一些變化,就能給人以美感,從而增加小說的吸引力。[1](p125)另一方麵,它也有形而上的意蘊。節奏的把握寄寓了作者對社會深刻的認識。如《老人與海》,不斷重複的同大魚搏鬥事件,啟示了一種永恒的意蘊——永遠的奮鬥與向往。由此可知,小說的節奏研究,對小說理論的探討是很重要的。

對小說節奏進行研究,要對小說作較為深入的分析,因此要先回到小說本身。從藝術的材料來看,小說是語言藝術;從時空角度來看,小說是時間藝術。小說節奏的產生就是它的語言,以及時間的展開。這就產生了兩種情況,一是小說語言產生的節奏、一是小說敘事產生的節奏。從小說種類來看,小說有古典小說和現代小說之分,現代小說的敘事已不再是線性敘述,它有好多種情況,是非情節小說,它們的節奏很特殊。古典小說裏麵,我國古代的章回小說也很特殊,除了情節產生的節奏以外,還有章回產生的節奏,這都需要提出來討論。我們先討論小說的語言節奏:

小說是語言藝術,需要借助語言營構其藝術。優秀的小說,如《水滸傳》、《紅樓夢》、《儒林外史》等語言雖平白如話,但總自覺地把握語言的節奏,使其描述別有情韻。例如《紅樓夢》第三十四回:

這裏林黛玉體貼出手帕子的意思來,不覺神魂馳蕩:寶玉這番苦心,能領會我這番苦意,又令我可喜,這番苦意,不知將來如何,又令我可悲;忽然好好的送兩塊舊帕子來,若不是領我深意,單看這帕子,又令我可笑;再想令私相傳遞於我,又可懼;我自己每每好哭,想來也無味,又令我可愧。

仔細吟誦這段話,你會吟出一絲悲哀,如同遊絲,綿綿不絕,如歎如訴,如泣如咽,哀哀動人,餘韻嫋嫋。字裏行間,彌漫著孤獨、淒涼、無助。這和這段話的語音起伏變化,長短錯落的有很大的關係。這就是語言節奏的效果所在。

小說語言節奏是一種聲音節奏,它跟語言的字型、字聲、詞義、句法、句式有關,和作家文字技巧有關。我國古代的散文家特別喜歡錘煉文字,有時還大聲朗讀,就是為了揣摩語言節奏。有些虛詞對語句的意思沒有影響,但對語言的節奏影響卻較深遠。如“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與”和“共”兩字無多大意義,但這兩個字造成了行文的轉折,由此產生了文章的節奏感。這兩句話的萬種風情都在於此。去掉了這兩個字,就傷了文氣。

其實,這語言的節奏來源於作家的情感以及作家對這種情感的控製。豪放者自然氣盛言宜,柔情者自是紆徐唱歎。作家情感的起伏、張弛、急徐、濃淡、顯隱形諸字、詞、句、章,很自然地獲得了抑揚頓挫的聲音節奏。這也是前人所提到的生理節奏向心理節奏的升華,心理節奏外化為小說的節奏。

小說敘事產生的節奏需根據其類型來看,大致有以下幾種:

第一、情節小說的節奏

情節小說特指散文虛構作品。這種作品和現實靠得比較近,尤其是現實主義小說,嚴格按照生活的因果邏輯,文本很有整體感。有“開始、發展、高潮、結局”,給人以首位一貫的印象。情節的前提是“一般世界的情況”,其推動是“情境及其衝突”,其完成則是:“主體性格對情境的掌握以及它所發出的反應動作,通過這種掌握和反應動作,才達到差異對立麵的鬥爭和相處。”[2](P228)而情節小說的節奏就在這情節的發展中。一般而言,情節高潮速度減慢,這有利於大密度、高清晰度地對場景進行描繪。情節低潮速度加快,對事件的敘述隻用概述,甚至省略。由此形成了交替變化的敘事進展節奏。

對敘事節奏深入的考察,會發現本文時間和敘事時間密切的關係。敘事主體在創作中可以違背事情發展本身的節奏,在生活中本來時間極短的事情可以寫得極長,極長的可以寫得極短,這就形成了節奏。例如《戊戌喋血記》,寫譚嗣同被害的那一刻,雖然時間極短,卻花了很長的篇幅。還有很多革命題材的小說,革命戰士在做出一個抉擇的時候,常常有大篇幅的心理描寫。這些都是違背事情本來的節奏,這樣把握敘事節奏能給讀者以特殊的感覺。由於省略,概括而縮短文本時間使事件模糊而遙遠,給讀者以悠遠的感覺。由於細致刻畫、描寫而聚焦的事件,即使在遙遠的古代也如在眼前,給人以生動真切的感受。敘事速度的變化也讓讀者心理感覺發生了變化,作者通過小說節奏的把握而牢牢地吸引住了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