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9章 對小說的一些理解(1 / 2)

最近一直有指導別人寫作的機會,有看稿子改稿子的工作,有不斷和人聊天溝通的機會,有蠱惑有闡述有表達,自然也有被忽悠。加之也看到不少朋友在寫作這項技巧上的闡發,也想將自己對寫作的一點想法貢獻出來。有人將“文學青年”改成“文案青年”,然後冠之於我,倒也無不妥的。我並不是個典型的文學寫作者,不管是經驗經曆還是自己的興趣,都在於實現文本層麵的表達,將想到的東西以別人理解的方式寫出來。至少我自己不會鄙薄這種不文學的寫作技巧。

寫作是什麼?我覺得,無非是文本層麵的表達。這種表達很簡單很純粹,但卻非常難,難到絕大部分人或多或少都會在這方麵碰到一些障礙。完全寫不出來是一種,寫到一半了沒詞了,不知道怎麼往下寫了,不知道怎麼去找到最恰當的表達了是另一種。後者似乎更常見一些,我們現在管它叫“卡文”。

文本層麵的表達很難?從實體的工具上來說不是如此,有紙有筆就可以,現在大家似乎電腦用得更多些。但從另一個層麵來說,寫作能夠使用的工具很少,受到的限製很多。

從寫作這個行為來說,能夠依賴的工具隻有文字。從寫作者與閱讀者之間的關係來說,寫作者不僅隻能使用文字,還隻能使用寫作者和閱讀者有共識的基礎層麵。最廣義的基礎層,就是語言,你寫德文西班牙文我完全抓瞎,英文可以讀懂,中文,我想我沒什麼障礙,就是這個意思。但這個基礎層沒那麼簡單,除了語言,還有知識背景、常識背景、文體、興趣等等。

常識這個不用多說,大家隨著成長建構起來的常識並不一致,大體上有想通的地方。好歹都是人類。碰到完全說不通的,那也沒什麼好說的了。雞同鴨講就是這個意思,大家人生觀世界觀不同。

文體這個問題很有趣,對一個讀者來說,文體本身是一個契約結構。他接收了你設定的某個文體,也就默認了這種文體必須具有的一些格式和內容,公文、論文等等都有類似的情況。這種文體對於一些人來說是障礙,對於一些人來說不是。有些文體之間的區別,沒有大到能妨礙人的理解的程度,比如小說和劇本,雖然讀起來感覺不同,但單純為了感知劇情,應該沒太多障礙。

興趣不必多提,基於個人經曆的主動選擇,或者被營銷、宣傳吸引,甚或是看到了書名或者封麵一時衝動等等,無數可能。固然有可以研究的規律,卻也有著相當的隨機性。要用書來引起讀者興趣是個係統工程。

知識層麵上,寫作者和閱讀者的共識,可能是除去語言之外,最基礎卻也是最龐雜和難於掌握的一個方麵。就比如一個故事的發生,必然要基於人、事、物來推進。你寫個鹽、糖、毛巾,這個大家都知道是什麼,那就是理解的基礎,作者不用去解釋毛巾是什麼,糖是什麼,鹽是什麼味道的,除非這樣的敘寫有特別的用意。比如,用這樣的敘寫故意建議一種和現實世界的疏離感。

但是,如果寫到什麼“等離子噴射引擎”,“超光飛行”,“躍遷”什麼的,或者是“炮烙”“車裂”“淩遲”“博山爐”之類,並不出現在日常生活裏,並不是所有可能的讀者共有的知識基礎範圍裏的,那就需要對讀者解釋一下了。

科幻的資深讀者對於前麵一係列的名詞不會陌生,曆史類的資深讀者對於後麵幾個應該耳熟能詳,那就是這些分類讀者共有的知識基礎。如果作者不用考慮類型讀者之外的讀者,那也不必多解釋什麼。但這種不解釋,則是對所有類型之外的讀者設置了障礙。

但解釋就能解決一切問題嗎?並不是。解釋是一個很危險的東西,因為你並不一定知道解釋道什麼程度是合適的。比如寫個星際的科幻,寫到了飛船的動力,基於弦理論、黑洞、反物質等等衍生的概念什麼的,你解釋道什麼程度合適呢?解釋到理論物理的層麵?解釋高能物理和經典物理的分野?解釋到科學和神學的分野?還是人類本源?作者無論怎麼解釋,都無法取消作品本身在閱讀過程中的知識壁壘,隻能是降低這個壁壘。而且……還未必是降低。解釋本身是一個複雜的行為,要不斷降低知識壁壘的前提是,你必須用低於前麵一個知識壁壘層級的知識將那些問題解釋明白了,不能出現之前沒有解釋過的問題,不能出現高於這個層級的理論。並且,解釋應該完全基於共有的詞彙和語言基礎。……另外,解釋本身的結構,就對讀者設定了許多閱讀和理解的邏輯能力上的要求。有時候,越解釋越不明白,就是在這些問題上出了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