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9章 對小說的一些理解(2 / 2)

哪怕都解釋明白,就有用嗎?解釋是需要篇幅的,對於小說而言,篇幅本身是一種資源。現在的確沒有以前那麼明確的篇幅上的類別劃分了,但一個故事如果有20000字的核心劇情架構,卻需要有20w字的解釋才能讀懂,你確定讀者能發現你在紀錄片中插播的電視劇麼?你確定讀者願意看到底嗎?哪怕以上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過量解釋篇幅也會稀釋構建起了的劇情張力。於是,你預想讀者應該熱血沸騰,讀者最後覺得:嗯,不錯。

更煩人的是,對於許多作者來說,解釋本身很迷人。不知不覺之間解釋就過量了,作者寫得很HIGH,讀者完全不知道你寫那麼多是為了什麼。

對於幻想類題材的小說寫作者來說,似乎這是必然要冒的險。因為,你設想的世界是你腦子裏存在了的知識背景,讀者對這個背景完全不知道。你必須首先用大量的解釋在讀者的知識層裏也建構出同樣的東西來,才能繼續下一步:讓人物在作者和讀者有共識的世界裏行動。當然,這個解釋的過程可以是漸進的,可以隨著角色移動,不斷建構讀者需要知道的知識層。但無論如何,這種解釋都是需要篇幅這種極為可貴的資源的,圓熟的作者會用各種方式來建構這種知識層麵上的共識。比如將人物建構、情緒建構等等和解釋融為一體,也就是說,這些內容共用了同樣的篇幅,讓一段內容在同樣長度的閱讀進程中提供更多的信息量。

這個世界的建構某種程度上是基於常識,又不必局限於常識的。比如,殺人放火大家都知道不可以,但在建構的世界裏,你可以設定這是可行的。這不是顛覆讀者本身的常識,而是一種假設,就如同程序中的IF。如果讀者進入了你建構的這個作品的世界,那這條規則,以及其他你所設定的規則,優先級高於常識。一般來說,這不會碰到什麼障礙。至於讀書讀到入魔,將書裏的臨時約定當作了規則的,讀者要麼本來就沒這種常識,要麼有其他理由讓他選擇忽略這種常識。那些撞牆找穿越的,拿平底鍋砸丈夫腦袋的,不外如是。

正是因為幻想小說有太多需要解釋、闡述的內容,所以篇幅短不了。故事越大,需要的世界越大,篇幅自然就越大;故事基於的世界越是距離現實世界遠,那需要解釋的東西也就越多,篇幅自然也會越大。加大故事世界的幻想度,增添故事的各種分支使其更豐富,需要的解釋篇幅也就越多。

一些作者明白怎麼讓各種解釋共用篇幅,知道如何去繼續讓讀者將注意力放在情節上而非解釋上,不至於有閱讀障礙,但有些人,則隻能聽憑小說篇幅將劇情內容稀釋到近乎於無。前者更接近成功,後者撲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