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課 生物的繁衍(2 / 2)

所以,自然狀態下,野生植物即便能夠發生雜交行為,這種“自發通婚模式”也不會長期進行下去。即便是不同物種之間的某些成員能夠交配成功,但由於物種之間的遺傳差異過大或者是攜帶了不同數目的染色體,其後代通常無法存活,即使能夠生存,也不能生育——猶如騾子那樣。另外,雜交物種在數量和競爭能力上無法和雙親物種相匹敵等劣勢也妨礙了它們的生存。

不“男”不“女”

有關生物繁衍還有很多奇妙的趣聞,除了動植物雜交外,還有一些生物通過“性別反轉”或“性別代償”等方式來維持種族的延續。

每年5月份是黃鱔的繁殖季節,成熟的黃鱔產卵後,體內卵巢便逐漸轉化為精巢,雌黃鱔便成為了能夠排放精子的雄黃鱔。並且,孵出的小黃鱔百分之百全是雌性。這些小黃鱔發育成熟產卵後亦即“性反轉”為雄黃鱔。另外,海洋裏還有一種紅鯛魚,一般十幾到幾十條聚成一個群體,該群體內隻有一條雄魚。若雄魚不幸死去,身體最強壯的雌魚便會“性反轉”為雄魚,以維持種群的延續。如將這一條雄魚再提走,剩餘的雌魚中又會有一條變成雄魚。

我們以上所述生物繁衍方式都是有性生殖,即生物通過受精作用產生後代。其實還有很多生物是采用無性生殖方式繁衍。

美國西海岸灌木叢中生活著一種竹節蟲。科學家通過基因研究發現,這種竹節蟲已經有100萬年沒有發生性行為了。原來這種竹節蟲雌性不需要雄性受精便能獨立繁殖後代。很多原生生物也是采用細胞分裂、出芽生殖等無性繁殖方式繁衍後代。其實,現實生活中,人們通過對某些植物進行扡插或者壓條來培育新植株,這也算是植物無性繁殖的一種。猶如我們所說的“無心插柳柳成陰”,即是柳樹借由枝條繁殖的結果。但是,相對於有性繁殖來講,無性繁殖缺乏基因交流,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較差,個體存活率較低。

介紹了這麼多生物繁衍的知識後,現在我們回到最初的問題——綿羊與梅花鹿交配了能夠產生什麼樣的後代呢?恐怕由於生殖隔離的緣故,它們無法產生後代。科學家在研究自然界中千奇百怪的雜交動物時發現,不同物種之間的“基因差別”或許並不是“無法逾越的巨大障礙”,動物們某些自發的“混血交配”可能會產生奇跡般的“震撼效果”,並且在保持瀕危動物基因上發揮重要作用。所謂“大千世界,無奇不有”,自然界還有很多與生物繁衍相關的秘聞等待我們去探索和發現。同學們可以自己發散一下思維,說不定下一個生物學家就是你呢?

(執筆劉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