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那些年,小林寺的和尚(1 / 2)

和尚,是波爺和偏君子兩人給的稱號,簡單直接,實際明了。

本來,按照兩人的看法,應該是叫光頭的。

結果和尚說,那樣顯得不夠準確,也不夠大氣。

※※※※※※

------和尚,是個光頭。

------光頭,可能是個和尚。

當然,這隻是和尚的看法。

※※※※※※

根據和尚的說辭,自己出身未知,來自江湖遠近聞名的小林寺。

至於自己的師傅--智空,是小林寺中的老大,管理手下一大幫的和尚,每天忙得不亦樂乎,還為自己取了個頗具佛家氣質的學名--慧癡。

對此,他師傅曾經多次得到寺內僧人的一致讚揚,為自己的徒弟取了這樣佛法精深,前途無量的好名字。

事情的發展,隻能用峰回路轉來形容。

慧癡,是相當的會吃!

自打慧癡記事開始,就對小林寺內的齋房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除去每日敲木魚深研佛法、晨起鍛煉的時間,都是在齋房裏度過的。

各種齋菜食譜都是自己的最愛,每日糾纏於廚房的大廚--釋堂師侄,企圖與其打的一片火熱。

釋堂師侄多次向智空檢舉此事,智空表示“慧應廣,癡於學。”慧癡應該自由選擇,全方麵發展,方能悟透佛法,超然物外,達到一種新的境界。

此事不了了之,隨後慧癡先後又因多次違紀,偷吃葷食。

不過十一二歲就因自覺天賦異稟,不滿釋堂的保守齋菜做法,決定親自下廚。做出了小林寺中前無古人的葷齋佳肴,而美名流傳。

事情的結局是,小林寺後山麵壁一年。

※※※※※※

麵壁,這隻是寺裏的僧人看到的表麵現象。

按和尚的說法,那是自己佛法飛躍發展的一年,那是自己憧憬未來的一年。

那一年,那些年。

事情要從那一個寒冷的冬天說起,飯後的和尚,走在崎嶇的山路邊,路過了一個以往沒有注意的河塘,發現了一隻受傷的野鴨。

野鴨的翅膀受了傷,斜躺在河塘邊。本著普度眾生的情懷,和尚帶著野鴨回了家。

就在和尚細心的撕下了布條,準備拯救蒼生的時候。

他做出了一個影響自己一生的決定,“何不讓蒼生拯救我一次!”

命運的齒輪早已滑動,野鴨的紅燒是宿命的安排。

那一年以後,後山再也不會見到野鴨;那一年以後,和尚吃肉必吃鴨。

※※※※※※

那一年的和尚,愛上了野鴨的一切,至此眷戀到如今。

每當和尚吃著鴨肉的時候,都會喃喃說道:“認識它,使我相信一切都是命運的安排;也許上天早就注定,冥冥之中牽引著我們走到了一起!”

然後,抹一抹滿口油膩的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