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時,後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造反,出師不利,被困太原,不得已向遼國求援。遼太宗耶律德光出兵替石敬瑭解圍,立其為後晉皇帝。四十七歲的石敬瑭,對三十七的耶律德光感恩戴德,拜他做了幹爹,為表孝心,特將幽、薊、雲、儒、順等燕雲十六州獻遼,而後,借遼國幹爹的兵馬,滅了後唐。
遼國以五回嶺、石門關和北部螺山為界,將燕雲十六州劃分為南京、西京兩道,分別為析津府、大同府所轄,從此,中原盡失長城藩籬。
後周世宗柴榮為中原安危計,意圖收複燕雲,可惜功未成而身先死。皇宮內,後周世宗屍骨未寒;陳橋驛,殿前都檢點趙匡胤被眾將士黃袍加身。當時趙匡胤假惺惺客套了幾句,便笑納了皇位,立國大宋,他拎著一根棍,打得幾百座軍州都姓趙,統一了大河南北。
然而燕雲未複,北方不安,始終是趙匡胤心病,他嚐言道:“天下視幽薊為北門,無幽薊則天下時常不安。”更設立“封樁庫”曰:“石晉割幽荊以賂契丹,使一方之民獨陷境外,朕深憫之。挨私庫所蓄滿三五十萬錢,即遣使與契丹約,苟能歸我土地民庶,則當此金帛以充其贖值。如曰不可,朕將散此財,募勇士,暗圖攻取耳。”可錢未攢夠,他老人家便掛了,為後代北宋君臣留下了一個老大難題。
光陰荏苒,江山傳至大宋第七位官家哲宗皇帝趙煦手中,這位官家本來想有所作為,哪知上台後折騰了不久便英年早逝,連兒子都未來得及生下,他嫡母向太後和大臣們沒辦法,隻好從他的兄弟之中挑選繼位之人。
哲宗哥幾個裏頭,以大寧郡王趙佖居長,照規矩新皇帝應當是他,可他患有目疾,因此被排除在外,向太後便打算立端王趙佶為君,時任宰相章惇卻道:“端王輕佻,不可以君天下。”並建議立哲宗同母兄弟簡王趙似。向太後心想,你說立誰就立誰,那我這個太後豈不是很沒麵子?當即反對道:“先帝嚐言:端王有福壽,且仁孝,當立。”向太後口中的先帝,便是神宗皇帝了。
章惇沒有爭過向太後,蹴鞠好手端王即位。
端王趙佶此人,風流多才,崇尚道教,即位後自封教主道君皇帝,初時尚可任賢用能,之後愈漸昏庸,親信蔡京、王黼、童貫、梁師成、朱勔等一幹佞臣小人,直攪得天下怨聲載道、民不聊生。
及至靖康年間,大宋江山已是搖搖欲墜,而趙佶卻整日如在夢裏,溺信虛無,窮奢荒淫,耗費潑天人力財力,搜羅普天之下的奇花異石,修宮建苑,於廟堂至高之處,做起了謫仙人。
恍惚中聽聞女真興起,完顏阿骨打揮兵席卷了遼國東京道,趙佶突然熱血沸騰,以為完祖宗未竟之誌、立不世之功的機會到來,打起了規複燕雲的主意。
他盤算,聯金攻遼,燕雲唾手可得,遂力排眾議,與蔡京、童貫、趙良嗣等人謀劃許久,幾經周折,終於在宣和二年五月,與金締結盟約,雙方約定:給遼國來個前後夾攻,金攻中京大定府,宋取南京析津府、西京大同府。
正當宋廷整軍經武,準備北伐時,警報如雪花般從南方飛來,說明教方臘起兵造反,攻城略地,其勢難擋。朝堂上下,一時驚慌失措,伐遼之事,隻好擱淺。
原來,大宋各級官吏見官家胡天胡帝,大夥兒誰肯含糊?借著朝廷征集“花石綱”之機,大肆搜羅盤剝。此舉既能獻珍寶以表忠心,又可刮錢財中飽私囊,何樂而不為?至於百姓死活,幹自己鳥事?於是,終於官逼民反。
那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早晨,江南東路歙縣,新安江水如往常一般,浩浩蕩蕩從七賢村邊流過,幾名下來搜羅奇珍異寶的差官在裏正方有常帶領之下來到了村裏。眾差官如狼似虎,踹了張家門,踢了李家郎,一時之間,村中喧嘩四起,吼叫哭鬧中夾雜著雞飛狗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