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如此,確實了不起!
“而且價格不高!”普呂當大叔補充說。他一邊說,一邊從那位發明家手中接過手續齊備的收據,並把購買發明權的最後一疊美鈔給了他。
韋爾頓學會立即開始幹起來。隻要某項試驗稍有實際意義,美國人是願意掏錢的。用不著成立什麼股份公司,資金就會源源而來。號召一發出,相當於15萬法郎的30萬美金,就源源不斷地堆進了學會的錢櫃裏。由美國最有名的氣球飛行家哈裏·烏·廷德領導,開始了製造飛艇。他曾成千次上過天,其中有三次飛行足可以使他名垂後世:一次是他上升的高度達12,000米,遠遠超過了蓋·呂薩克、考克斯韋爾、賽維爾、克羅塞·斯皮奈利、蒂桑迪埃和格萊歇爾等人飛行的高度;另一次,是他從紐約飛到舊金山,橫越整個美國,飛行距離比納達爾、戈達爾和其他許多人,其中包括曾經從聖路易斯到傑斐遜飛越1,150英裏的約翰·懷斯,都要遠幾百法裏;第三次是他從1,500尺的高度摔下來,僅僅是右手腕有點輕微扭傷。像皮拉特爾·德·羅濟埃就沒有他那麼幸運,從700尺的高度摔下來,一下子就給摔死了。
當本故事開始的時候,可以說:韋爾頓學會的事情相當順手。一隻巨大的飛艇已躺在費城的特納工地上,正準備用充壓縮空氣的方法對其牢度進行檢查。和其它所有的氣球相比,這個氣球確實可以稱得上是龐然大物。
是的,納達爾的“巨人號”體積有多大?6,000立方米。約翰·懷斯的氣球呢?2萬立方米。1878年博覽會上吉法爾的氣球有多大?2.5萬立方米,有18米的半徑。要是拿這三個飛艇去和韋爾頓學會的那個體積達4萬立方米的飛行工具相比,就能理解為什麼普呂當大叔和它的同事們有權利那麼趾高氣揚。
由於這個氣球不是用來探索最高大氣層的,所以也就沒有用“Excelsior”這個形容詞為其命名,盡管這個形容詞在美國公民中非常吃香。不!就隨便把它叫作“Go ahead”好了,意思就是:“前進”。現在,隻要它能按駕駛員的意願去動作,就可以證明它無愧於這個名字。
當時,按照韋爾頓學會買了發明權的那套係統的圖紙製造的電動機器也已接近完工。預計不出六個星期,“前進”號就可飛上天空。
然而,正如大家所看到的,並不是所有技術難題都已解決。他們已經多次舉行會議,不是為了討論螺旋槳的形狀或大小,而是為了討論螺旋槳是應當像蒂桑迪埃兄弟那樣安在飛艇後部,還是像克萊勃船長和勒納爾船長那樣裝在飛艇前部。無需多說,反正在討論過程中,兩種方案的支持者甚至還打了起來。“前部派”和“後部派”的人數不相上下。按理說,在兩派意見有分歧、正相持不下的情況下,普呂當大叔的意見應該起關鍵作用。而普呂當大叔弄不好可能真的是比裏當教授①的門徒,到了這個時候,他竟什麼意見也說不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