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比爾覺得,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最好的辦法。所以,螺旋槳——即被韋爾頓學會的人戲稱為“聖愛利絲”①而加以指責的東西——已足以解決他的飛行機器的全部需要,用一部分螺旋槳來使機器懸在空中,用另一部分螺旋槳來快捷安全地推動機器前進。
①見第三章注釋。
是的,從理論上說,用一個螺距短但葉麵積卻很大的螺旋槳,就可以像維克多·塔坦先生所說的那樣,“以最小的力來提升無限重量的物體”。
如果說蚱蜢機一般是通過模仿鳥兒扇動翅膀的動作向下壓迫空氣從而得以上升的話,螺旋槳機則是通過其螺旋槳的葉片斜切空氣而得以升高,就像是通過斜麵升高一樣。實際上,這是一些螺旋狀的,而不是渦輪式的葉片,螺旋槳的旋轉會使螺旋槳軸向移動。軸是垂直的,它就會垂直移動;軸是水平的,它就會水平移動。
羅比爾工程師的整個飛行機器也隻有這兩種功能。
準確地說,它可以分成三個主要部分:平台、提升和推進機構、機房。
平台——這是個長30米、寬4米的框架結構,就像一個帶有踢馬刺狀尖頭的道道地地的輪船甲板。甲板下麵,是一個筋骨堅實的圓形殼體,裏麵包括生產動力的機器、輜重艙、操縱裝置、工具,還包括機上淡水箱在內的各類物資雜品總庫。平台四周是一些小柱子,由鐵絲網連著,上麵裝著欄杆以作扶手。平台上麵有三個艙樓,艙樓內的小房間有些用作寢室,有些用作機房。中間艙樓裏裝的是驅動全部提升裝置的機器,前部艙樓裝的是前推進裝置驅動器,後部艙樓裝的是後推進裝置驅動器。三部機器均有自己獨特的啟動方式。前部的第一艙樓裏,還包括配餐室、廚房和船員艙。船尾的後艙樓裏還有幾間艙房,一個是工程師房,一個作餐廳;上麵的玻璃艙裏,舵手通過一個強有力的舵輪來操縱飛行器。艙樓的舷窗都裝著鋼化玻璃,比普通玻璃要結實10倍。雖說工程師操縱機器已十分得心應手,著陸時完全可以做到平緩、輕柔,殼體下麵還是裝了一套彈簧係統,以便著陸時起緩衝作用。
提升裝置和推進裝置——平台上,每邊垂直安放15根軸,兩邊共30根,中間還另外有七根更高些的,樣子就像是一艘37根桅杆的輪船,隻是桅杆上不是船帆,而是螺旋槳。每根軸上水平安放的螺旋槳為兩個,槳距和直徑都比較短,可作速度驚人的高速旋。每根軸的運動都獨立於其它軸。每兩根軸的轉動方向相反,這樣設計是為了防止飛行器打旋而采取的必要措施。這樣既可以使螺旋槳連續不斷地沿著垂直的空氣柱上升,又不致於在水平方向上失去平衡。結果就是整個飛行器上總共有74個提升螺旋槳。每個螺旋槳的三個葉片由一個能起飛輪作用的金屬環固定,以節省動力。船體前部和後部各有兩個裝在水平軸上的四葉推進螺旋槳,方向相反,槳距極長,各自朝不同方向動,以產生推進力量。兩個螺旋槳的直徑都比提升螺旋槳的長,但同樣能以極高的速度旋轉。
總之,這個飛行機器同時繼承了科敘、拉朗代勒和蓬通·達美庫爾等人的各體係的特點,經過羅比爾的改進而更加完善。尤其是在動力的選擇和應用上,羅比爾無愧於“發明家”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