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顆懸賞的人頭 Page 1(1 / 3)

“懸賞兩千鎊捉拿原印度兵的一位頭目,當杜·龐特大頭人,死活不論。我們已得知他目前正在孟買一帶。他更為人所知的名字是……。”

這就是在一八六七年三月六日晚,奧蘭加巴德城的居民可以看到的告示。

在杜德馬河邊那破爛不堪的平房牆上新近張貼的告示裏,最後那個人名卻不翼而飛——那是一個永遠為人憎惡,同時又悄然為人景仰的名字。原因在於一位僧丐把印在告示一角的那個大寫人名撕了個粉碎,而在這荒僻的河岸,又無人覺察。和印度總督的大名署在一起的孟買總督的名字也連帶著被撕掉了。

這位僧丐的動機何在呢?難道他認為撕破告示就能使一八五七年的免於公訴,而且他本人不會被緝拿歸案嗎?難道他竟然相信一個聲名如此顯赫的可怕人物可因這被撕碎的紙片而銷聲匿跡嗎?

他簡直瘋了。

事實上,在奧蘭加巴德城,所有的房屋、宮殿、清真寺和旅館的牆上一律貼著那張告示。這還不算,一個宣讀告示的差役高喊著總督的逮捕令在大街小巷裏竄來竄去。連省裏最小的鎮上的居民也已得知交出當杜·龐特的人頭,就可獲得一筆賞金。那被撕掉的名字仍將在十二點前傳遍整個地區。如果消息確鑿,這位大頭人目前確實躲藏在印度半島上的這個地區,那麼毫無疑問,他很快就會被那些貪戀賞金的人交到總督府。

而那位僧丐又出於何種因由要去撕一張已被成百上千發印過好幾回的告示呢?

大概是出於一種氣憤,——或者是出於某種輕蔑。不管怎樣,他聳了聳肩就消失在人口最稠密,居住條件也最惡劣的一個街區。

在印度半島上,夾在西迦特和孟加拉灣迦特之間的寬闊部分是德克坎。一般來說它是指以恒河為界的印度南部地區。德克坎的梵文意思是南方,它包括孟買和馬德拉兩個地區的一些省份。奧蘭加巴德是其中主要的一個,它和德克坎的首府在同一個城市。

十六世紀時,聲名顯赫的蒙古國皇帝奧朗·澤布曾把他的宮廷搬到這座城市,它就是印度半島早期曆史上聞名的柯爾克伊。當時它擁有十萬居民,而今隻剩下五萬,他們受製於為尼紮姆·德·埃德拉巴德效勞的英國人。然而,它卻是半島上最為安全的城市之一。迄今為止還從未出現過可怕的霍亂,而且連在印度極為猖獗的流行性熱病也從未光顧過這座城市。

在奧蘭加巴德,依然可以看到一些昔日的輝煌遺跡。矗立在杜德馬河右岸的大蒙古宮,奧朗·澤布之父沙·紮罕的寵妃陵墓,那是一座仿泰姬陵而建造的清真寺,弧線優美的圓屋頂襯托著周圍的四座尖塔,還有其它的一些宏偉建築,那藝術的構思,華麗的裝飾無不顯耀著印度半島的征服者們聞名一世的威武強盛。在印度半島,卡布爾和阿桑姆一度曾這個王國推向極度的繁榮。

雖然從這個時期起,奧蘭加巴德的人口就大量減少,但據說在這個人口組成極其複雜的地方,隱姓埋名仍是易事。那位僧丐,真假與否,一旦混入人群,不論怎樣也不會從中被辨認出來。與他相似的人在印度不計其數。這些人與下層僧侶成立了一個僧丐行會,步行或騎馬行乞,如若嫌施舍不夠多,他們還會厚著臉皮管人再要,但他們也並非瞧不起那些規規矩矩呆在寺廟裏的和尚。在下層印度人中深受信賴。

文中的這位僧丐身高超過了五尺九英寸。如說他的年齡不止四十,至多也不過四十一二。他那張臉,尤其是那雙警覺的黑眼睛裏放出的光芒使他看上去像個英俊的印度王公貴族。但臉部的清秀輪廓不幸地被天花留下來的坑坑窪窪掩蓋了。這個成年男子身體靈活而壯實。他的特別之處在於左手少了一根手指。頭發被染成紅色,衣不蔽體,赤著雙腳,纏著頭巾,身上勉勉強強地裹著一件破爛的織條紋襯衣,束在腰帶裏。胸脯上露出色彩醒目的標記,那是印度神話中恪守舊規者和叛逆者的象征,即維希努的第四個象征物,一隻獅頭和三隻眼睛以及代表凶神西瓦的三齒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