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婪隻會自吞苦果(1 / 1)

我們都知道:飯不宜吃得過多,最好是吃八分飽。其實,我們在生活中也應該遵循八分飽的尺度。十分、十二分會撐死,一分、二分餓著了,八分飽正好。北宋哲學家邵雍就曾說:“知行知止惟賢哲,能屈能伸是丈夫。”行於其所當行,止於其所當止;屈於其所當屈,伸於其所當伸。對自己不放縱、不任意,對別人不挑剔、不苛求,對外物不貪戀、不沉淪。該享受則享受,當勞累便勞累,依理而行,循序而動。如果必須,做得天下,若非合理,毫末不取。

然而,在我們的身邊,真正能做到八分飽的人實在不多。在當今社會的各個角落,被“撐死\"或被\"撐壞”的人處處可見。破產的企業家,入獄的官員,這些所謂的\"精英\"在名、利、色的誘惑之下,貪婪地索取著,直到\"撐死\"。精英尚且如此,平常人又豈會高明到哪裏去?

樂不可極,樂極生悲;欲不可縱,縱欲成災。酒飲微醉處,花看半開時。貪婪者往往被物所役而利令智昏,而深味八分飽者卻能役物。一個人隻有役物,才能在物欲橫流的滄海中冷靜進取、保持一種高蹈輕揚的人生態度。

天使看到一個貧窮的農夫居無片瓦、食不果腹、衣不遮風的樣子,動了惻隱之心,決定幫幫這個可憐的人兒。於是,在一個清晨,天使對農夫說,隻要他跑一圈,並在日落前跑回來,那麼他所跑過的土地就全部歸其所有。

農夫聽了天使的話,高興得趕緊朝前跑去。他跑啊跑啊,累了想停下來休息一會兒時,想到家裏的妻子兒女們都需要更多的土地來保障優越的生活,又打起精神拚命地往前跑……有人告訴他,你到了該往回跑的時候了,不然,你就無法在天黑之前回到起點。農夫根本聽不進去,他隻想得到更多的土地,更多的金錢,更多的享受。直到太陽快要下山,他才拚命地往回跑。然而,那麼遠的距離,要怎樣的速度才能趕在太陽下山前跑回去呢?最後,又累又急又渴又餓的農夫,終因心衰力竭,倒在太陽的餘暉下。生命沒有了,土地沒有了,一切都沒有了,過分的貪婪使他失去了一切。

縱觀四野,總能夠找到不少農夫的身影。不可否認,人的欲望有很多,口腹之欲隻不過是其中的一種而已。除此以外,還有對金錢的占有欲,對權力的獲得欲,對美色的擁有欲……欲望沒有止境,而我們的心中畢竟還是應該有一個度。多少人因為放縱了自己的欲望,十分甚至十二分地去滿足自己,結果或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或是身陷令圄空悔恨。

欲望如同一把燃燒的火,在召喚我們前行時,一不小心就會被它灼傷。明末清初有一本書叫《解人頤》,其中的有一首詩把貪婪者的心態刻畫得入木三分:\"終日奔波隻不饑,方才一飽便思衣;衣食兩般皆供足,又想嬌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無田地少根基;買得田園多廣闊,出入無船少馬騎;槽頭拴了騾和馬,歎無官職被人欺;縣丞主簿還嫌小,又要朝中掛紫衣;做了皇帝求仙術,更想升天把鶴騎;若要世人心裏足,除非南柯一夢兮。\"當然,這是誇張的寫法,卻形象地反映了一些人的貪婪心態。

兩千多年前,老子就在《道德經》裏說:\"知足者富\",但就這麼四個字的道理,至今還是有很多人沒有參破。貪婪者往往被物所役,而知足者卻能役物。一個人隻有知足,才能保持一種高蹈輕揚的人生態度。因此,在我們辛苦工作、奔波勞累的空擋,不妨靜下心來問自己一句:我是否吃得太飽,是否要得太多?

有欲望並不是一件壞事。每一個正常人都有欲望,有欲望乃是人之常情。就是一心向佛的人,也有“了生死,出輪回\"或“度眾生”的欲望。問題是,麵對欲望,我們應有一個度的把握,裝填過少則行動力不足,裝填過多又會造成飛車等嚴重後果。

總之,一個人不要貪婪、不要太累了,要懂得有失才會有得的道理,適當調節自己的心態,隻有這樣,才有可能保持平衡,以待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