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我們根本不知道滿足,甚至為了\"了卻君王天下事\",對生前身後的功名也期待頗多。對於前世,我們會埋怨父母沒有把我們生養在富貴之家,對於後世,總是抱怨子孫們不能個個如龍似鳳。對於我們所有的這些不滿足,其實還是來自於我們自身。
有人認為:現代社會不應當提倡知足常樂。這是因為知足就是對現狀滿足,而滿足又往往導致思想不進取,提倡知足常樂會給現代社會帶來種種弊端,不利於現代社會的健康發展。咋一看,沒錯。其實不然,他們錯誤地理解了“知足\"的真正含義。所謂“知足”者,是知道\"足\"與\"不足\"矣。他們簡單地把\"知足\"理解成“滿足”,然後順理成章地得出了一個錯誤的結論。
當一個人不知足時,他在實現了一個願望後,必定還要有第二個願望,而且將來還會接著有更多更大的願望。沒有一個人認為他自己的生活中已經不再缺少什麼,假如一個人退居一個惡劣的生活環境中時,他總會向往或懷念曾經美好的生活,但在他自己置身在值得滿意或甚至於值得豔羨的生活中的時候,他總還是覺得貧乏和不如意。
不知足的可怕之處,不僅在於摧毀有形的東西,而且還會攪亂你的內心世界。而你的自尊、你的原則都可能在不知足麵前垮掉。常言道:欲壑難填。要知道人的欲望一旦爆發,那真是不可收拾!和珅,中國曆史上有名的大貪官,據說他的家產富可敵國,他要那麼多錢幹什麼?他想當皇帝?他個人、老婆、孩子能用多少錢?可他就是不知足,就是要不斷地貪,以至後來被嘉慶皇帝賜三尺白練自裁。
所以,在生活中,我們要知足常樂。
在1908年英國倫敦的奧運會上,在馬拉鬆的比賽中,瘦小的意大利運動員第一個跑進了賽場。途中他多次摔倒,在最後離終點還有15米時撲倒在地,兩名醫護人員將他攙扶著衝過了衝刺線,他獲得
了第一名。但最後,這名運動員的獎牌被取消了,因為裁判認為他不是憑借著自己的力量到達終點的。英國的彼得太主教在頒獎典禮上說:“參賽比金牌重要。”而這名運動員也很釋然,雖然沒有得到金牌,卻讓所有的人看到了自己的努力。這,就是知足。
時間流逝,轉眼定格在了2004年的雅典奧運會上,劉翔成為世界的焦點。“我的運動生涯才剛剛開始,以後還有無數輝煌要等待著我去創造。\"這句話,讓世界人民記住了這個中國田徑史乃至亞洲田徑史上的奇跡。四年後的北京奧運會上,無數觀眾看著劉翔痛苦地撕下2號號碼牌轉身離開的時候,萬民落淚。他說,不到萬不得己的時候,是不會退賽的。可見當時的他的跟建是多麼劇痛。這,也許就是一種知足吧!不會為了一次的比賽而犧牲自己的健康、犧牲自己的運動生涯,這不是懦弱、不是膽怯,而是以一種知足的方式去麵對生活、看待生命。知足常樂,劉翔的放棄是一種超越,他是失敗的英雄。
知足能使人不為物質所役,從而常樂。愛因斯坦對錢財很知足,也不太在意。他曾用一張大麵值的支票作書簽,結果不小心弄丟了那本書。對此,他一笑了之。而如果換成了葛朗台先生,他肯定是捶胸頓腳後悔得要死要活了。一把躺椅,一杯清茶,一本好書,某人就常樂;住上別墅,開上跑車,摟著美人,某人卻不樂。此皆因知足否。雷鋒同誌說:“工作要向水平最高的同誌看齊,生活要向水平最低的同誌看齊。”這句話在一定程度上詮釋了知足的含義。在物質享受上,我們要懂得知足,一味的攀比,這山望著那山高,人心始終比天高。這種不知足隻能讓自己不快樂。
當前,許多人的幸福感有所下降。覺得生活水平提高了,工作的環境也好了,但是幸福感卻減少了。原因是什麼呢?主觀上是因為人們的心理不平衡,許多人受市場經濟負麵的影響,受\"金錢萬能\"、\"有錢就有一切\"思想的影響,攀比心理、虛榮心理增強。生活上比豪華舒適,工作上比職級待遇,導致心理失衡。而在客觀上又缺少正確的心理引導。
要增強幸福感,就必須依靠自我不斷地調適。那怎麼去調適呢?具體來說,就是要有知足常樂的人生態度。用\"知足常樂\"平衡自己、平衡心態。要對自己所處的生活和工作有知足感,要對自己的生活與工作被人們和社會的肯定有知足感。
知足常樂,知足就是幸福的源泉,常樂就是幸福的繼續。隻要我們時刻保持著一種知足常樂的心態,相信幸福就會隨之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