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下江南時,來到江蘇鎮江的金山寺,看到山腳下大江東去,百舸爭流,不禁興致大發,隨口問一個老和尚:\"你在這裏住了幾十年,可知道每天來來往往多少船?\"老和尚回答說:“我隻看到兩隻船。一隻為名,一隻為利。”
真是一語道破天機!讓我們繼續看下麵的故事:
有個人整天煩惱纏身,患得患失,什麼事情也不想幹,於是就去尋求能夠解脫煩惱的秘訣。
一天,他走到一座山腳下,看見生長著綠草的牧場有個牧羊人騎著馬,嘴裏吹著笛子,發出悠揚的韻調,非常的逍遙自在。於是他問這個牧羊人:“你怎麼過得這麼快樂?能教給我怎麼才能像你一樣快樂,沒有苦惱嗎?\"
牧羊人說:“沒什麼,騎騎馬,吹吹笛,什麼煩惱都忘記了。”他試了試,但卻沒有什麼效果,於是,他放棄了這個方法,又去繼續尋求。不久,他來到一座廟宇,看見一個老和尚在洞裏修行,麵帶微笑,看起來是個智慧的人。
他深深地鞠了一個躬,向老和尚說明來意。老和尚說:“你想尋求解脫嗎?”他說:“是。”
老和尚說:“有人把你捆住了嗎?”他說:“不是。”老和尚又說:\"既然沒人捆你,談什麼解脫呢?\"
人往往是自己不能醒悟,凡事執迷不悟,豈不知做人要幾分淡泊,名和利都是羈絆,你若太執著,哪能有解脫呢?
古人說,“世人熙熙,都為名來;世人攘攘,都為利往。”人活在世上,無論貧富貴賤,窮達逆順,都免不了要和名利打交道。然而,煩惱和羈絆都是因為自己的不能舍棄或是看得過重引起的。尤其是名利二字,人人都離不開,誰能撇開這兩個字去為人處世呢?人生在世,君子聖賢雅士也好,小人俗人凡人也罷,誰也不會做無所謂的舍棄。俗人愛財,君子就不愛麼?聖賢若是沒了一日三餐,也要去賺錢的。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要太過執著,要懂得放棄,這樣才能做到俗世的淡泊。
人世間最難得的就是擁有一顆淡泊名利的平常心,不為虛榮所誘、不為權勢所惑、不為金錢所動、不為美色所迷、不為一切的浮華沉淪。所以在一些人看來,能將功名利祿看穿,將勝負輸贏看透,將榮辱得失看破,就能自我解脫,從而達到時時無礙、處處自在的境界。
淡泊名利,那其實是一種人生境界。名利本身並不是人生追求的最終目的,追求名利主要還是為了滿足欲望。因此,要淡泊名利,無私奉獻,必須從根本入手,控製住自己的物欲。俗話說,\"世上莫如人欲險\"。如果抵禦不了這種誘惑,總想高消費,過上等人的生活,而靠現有條件又滿足不了,那就必然會去爭,甚至有可能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一個人的物欲越強,他的名利思想也就越強。如果物欲淡一些,做到寡欲,也就比較容易淡泊功名,達到“人到無求品自高”的常態。
當我們認識到名利不過是人生的一種常態,就該調整自己的心態,以平常心對待名與利。我們應大大方方地麵對名利,真真實實地付出努力去贏得名利。一旦得不到,也無需尋死覓活,抹脖子跳樓。因為我們心裏知道,名利隻是人生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人生還有比名利更為重要的東西,比如愛情、家庭和健康,這些同樣會帶給我們無比的幸福與快樂。
淡泊決不是消極的人生態度,因為淡泊往往是一個人經過冬之寒冷、春之招搖、夏之熱烈之後,擁有的一種秋的沉靜。古人雲:“不妄沒於勢力,不誘惑於事態,隻要心有長城,能擋狂瀾萬丈。”多少人固守清儉,威武不屈,富貴不淫,貧賤不移,留得清氣滿乾坤;多少人在寧靜淡泊中展開理想的翅膀,如大雁飛過長空,經曆順境和逆境,不留任何痕跡於藍天。
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能懷一顆平常善良之心,淡泊名利,對他人寬容,對生活不挑剔,不苛求,不怨恨,寒不改綠葉,暖不爭花紅,富不行無義,貧不起貪心,這何嚐不是一種練達的智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