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某型號火箭發射試驗排故搶險中的醫學救援及病例報告
某型號運載火箭加注完推進劑等待點火起飛時(1990年7月),捆綁助推級發動機係統的脈動傳感器密封件出現質量問題,在尾段發生了四氧化二氮的泄漏,接著又出現偏二甲基肼的泄漏,當時情況十分危急,為了保障任務的完成,航天總公司試驗隊立即組織部分科技人員進行搶險排故。經過30多個小時的搶險,排除了故障,最終圓滿完成了發射試驗任務。但是由於搶險開始時采取的安全防護措施不利,發生了多人中毒的情況,其中有一人搶救無效死亡。對此,國防科工委、航天總公司及航天總公司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等各級領導給予了高度重視,要求航天總公司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質量技術部組織各有關人員深入調查本次事故中安全防護及醫療救護方麵存在的問題,並要求製訂出行之有效的方案,以保障發射任務的完成,更好地保護參試人員的健康。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質量技術部牽頭組織各有關單位的技安管理人員、職業衛生醫師組成調研組,針對可儲存推進劑安全防護、發射現場推進劑的檢測、洗消、安全技術管理及急性液體推進劑中毒的應急救援等五大問題展開調查。
(應急救援與安全防護)
(一)事故經過
1990年7月12日發射試驗加注完液體推進劑等待點火起飛時,檢查發現有一捆綁助推彈艙內有少量四氧化二氮泄漏,立即組織技術人員對另三個捆綁助推級進行檢查,發現捆綁助推級發動機係統的脈衝傳感器密封件質量不好,造成少量四氧化二氮泄漏。進艙檢修人員大部分配戴了防毒麵具,個別人員未配戴任何防護用品。7月13日檢修人員分四組,每組兩人同時進入四個捆綁助推級更換傳感器,發現偏二甲基肼亦有泄漏,而且泄漏逐漸加重。檢修人員配戴的是攜氧式防毒麵具,但是由於彈艙內液體推進劑的濃度較高,防護效果較差,有一名檢修人員僅工作幾分鍾後即感胸悶、氣短。在彈艙口外指揮搶險和輔助工作人員約30人也接觸了少量氮氧化物和偏二甲基肼。此外負責加注液體推進劑的操作人員在卸出發動機內的液體推進劑時由於接管時錯位,而引起偏二甲基肼噴出,灑在身上及麵部,當時因情況緊急,在處理故障後才用清水衝洗。這次搶險維修人員所配戴的防護用品均是防護效果較差的軍用59型、64型、75型防毒麵具及一般防毒口罩,加注人員的防護服是印有不合格標記的82型產品。82型防護服在高濃度的環境起不到防護作用。使用上述防護器材是很難避免不發生人員急性中毒事故。本次搶險工作中由於防護用品效果差,加上部分人員未使用防護用品,因而造成61人出現接觸反應,住院搶救診治22人。
(二)應急救援情況
調查小組與發射基地醫院主管領導、基地加注操作人員就發射現場的應急救援處理情況進行了座談。對航天總公司試驗隊13名中毒人員詳細了解了中毒後的診治情況。根據調查,在發現推進劑泄漏時,基地領導和試驗隊領導要求與搶險無關的試驗人員立即離開現場,僅留搶險指揮人員及搶險技術人員約30餘人,這就大大減少了受危害的人群。基地醫院在離發射現場約200米處設有救護所,備有救護車及急救藥品,搶救醫護人員均進行了業務技術培訓。但是由於部分搶險人員對推進劑中毒缺少自我保護意識,在接觸髙濃度推進劑後又未能立即進行診治,直到出現明顯中毒症狀後就診。某基地醫院在兩天內共收治急性中毒患者22例,其中航天總公司14例。22例患者中氮氧化物中毒6例,偏二甲基肼中毒2例,氮氧化物合並偏二甲基肼中毒14例。中毒事故發生後,國防科工委及航天總公司各級領導給予高度重視,立即聘請了軍事醫學科學院、北京市勞動衛生職業病防治研究所、北京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等單位的職業醫學專家協助診治。由於領導重視,基地醫院積極組織搶救,除1例中毒性肺水腫患者搶救無效外,其餘13例中毒人員病情穩定後轉人航天總公司某醫院繼續醫學觀察、康複治療約1個月。
(三)應急救援工作存在的問題
通過對本次急性中毒事故的應急救援調研,從中總結了經驗:第一,作為一次大型發射試驗,應健全救援組織機構,特別是航天試驗隊參試人員達200-300人,而在本次試驗中尚未設置較完善的應急救援指揮機構。第二,由於這是首次發生的人數較多的急性中毒事故,承擔醫療救護任務的醫護人員尚缺乏應急救援經驗,盡管基地醫院進行了醫護人員推進劑中毒事故的搶救知識培訓和操作演練,但仍缺乏實踐經驗。第三,醫療站距離試驗場地不宜太遠,即要保證安全又要不致延誤搶救時機,應急救援工作是分秒必爭的緊迫任務,本次轉運途中曆經2-3小時,給救治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困難。第四,應急救援所需各類藥品、器材不夠齊備,救護車輛不足。第五,參試人員缺乏液體推進劑中毒的防護基本知識和自我保護意識和方法。
本次調查中我們對一例死亡患者的診治情況進行了調研。該患者於7月13日11時左右進艙搶險,工作約5-10分鍾,即感頭暈、胸悶、氣短,出艙休息後症狀明顯緩解,立即送至現場基地醫院的救護車中進行診治,由於病人症狀不明顯,未進行處理,約1小時後出現呼吸道症狀,立即送往基地醫院,下午3:15時送至基地醫院時患者已出現明顯肺水腫症狀,已失去最好的搶救時機,雖經奮力搶救,終因搶救無效於19:05時死亡。通過本病例的調查,我們從中吸取了一定的教訓:一是防護用品的防護效果應在使用前進行檢查鑒定是否失效;使用人員應掌握使用方法,以便正確使用。據調查,與死者同時進艙人員配戴的均是攜氧式防毒麵罩,該批人員在艙內工作約1小時尚未出現中毒症狀,說明該死亡病人使用的防毒麵罩可能失去了防護效果,或者是使用不當造成中毒。二是應急救援人員缺乏液體推進劑急性中毒的診治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