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與月經疾病

1正常月經有何特點

月經是女性特有的生理現象,從青春期開始到絕經期要伴隨女性數十年的時間,那麼什麼是正常月經?它有何特點呢?女子進入青春期後,伴隨著卵巢的周期性排卵,卵巢分泌雌激素、孕激素的周期性變化會引起子宮內膜周期性脫落及出血,這就是月經。規律月經的建立是生殖係統功能成熟的主要標誌。

子宮內膜修複脫落出現周期性變化,分為三個期,分別為增殖期、分泌期、月經期。正常月經具有周期性,因為月經會受到各種內、外因素的影響,所以月經周期、月經量不是一成不變的,會有一定的變化範圍。在正常範圍內,就屬於正常月經來潮。正常月經具有以下特征:

(1)月經周期:大多數女子的月經周期間隔為21~35天,平均28~30天,約有20%的婦女月經周期長短不一,隻要在20~36天內均屬正常。少數女性的月經周期一貫很長,會達到40天或者更長,但如果生理或生殖功能未受影響,仍應視為正常。

(2)行經天數:就是每次月經持續的時間,一般為2~7天,1次月經的出血量為30~80毫升,若超過80毫升則為月經過多。月經開始的最初12小時一般月經量少,第二至第三天出血量最多,第三天後經量迅速減少。

(3)經血性質:經血在成分上與人體其他部位的血液沒有什麼區別,但經血含有子宮內膜組織碎片、黏液和前列腺素以及大量纖維蛋白溶酶,所以經血黏稠且不易凝固。

(4)伴隨症狀:月經期前後由於受體內激素水平、血管張力以及盆腔髒器充血等因素的影響,會出現下腹及腰骶部下墜不適、子宮收縮疼痛、腹瀉、乳房輕微的脹痛或觸痛及焦慮、激動、頭痛等精神症狀。

2經前期可見哪些生理和心理變化

許多女性在月經期的前幾天會感到身體和情緒方麵出現一些與平時不一樣的不適症狀,對此一些女性朋友很擔心,擔心自己是不是患上了某種疾病,是不是需要治療。月經前期由於受到體內激素水平的影響,很多人會產生一些症狀變化。這種情況一般出現在月經前7~14天,一旦月經來潮或行經後症狀立即消失。也就是說這些症狀的出現與消失是有規律的和周期性的,而周期又是與月經同步的。症狀表現多種多樣,因人而異,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麵:

(1)精神心理方麵:易煩躁、疲勞、激動、愛生氣;緊張、焦慮、恐懼,情緒不穩定;抑鬱偏執。

(2)行動方麵:愛吵架、喜獨處、健忘、注意力不集中;動作慌亂無章;厭倦生活、社交;不願幹家務或上班。

(3)身體感受方麵:乳房脹痛最多見,乳頭敏感、觸痛;頭痛、頭暈;腰酸、下腹脹、下腹墜;水腫、乏力、全身沉重感;大便習慣改變;痤瘡、皮疹。

(4)其他表現:口渴,食欲改變,喜食甜鹹等食物;性欲改變,亢進或減低。有些婦女可能有類似更年期症狀,如潮熱、出汗、心悸、失眠等。這些症狀不是持續存在,而是伴隨著月經周期有規律地反複出現在月經之前。①症狀約從月經來前1周開始,由輕到重,月經來潮第一天症狀明顯減輕或消失。②症狀從月經來前10~14天開始,由輕到重一直持續到月經來潮。③月經中期出現1~2天不適,然後症狀消失3~4天,至月經來前1周左右症狀又開始逐漸加重,月經來潮後逐漸消退。④月經前2周出現症狀,迅速加重並持續到月經幹淨。月經前的生理和心理出現一些變化是受到內分泌影響而產生的正常現象,完全無須過度緊張,保持良好的心情,充足的睡眠,合理的飲食對緩解這些不適有一定作用。當以上症狀影響到我們的正常生活時,可找醫生采用心理和藥物幹預。

3正常月經周期是怎樣計算的

首先我們要了解什麼是月經周期,通常人們認為將兩次月經間沒有出血的日子當成1個月經周期,往往是不足1個月,就認為是出了毛病,找醫生谘詢。這樣的計算是不正確的。正常月經周期的計算其實是自月經來潮第一天起到下次月經第一天,一般是28~30天。例如說,王某,1月19日月經來潮第一天,1月24日月經結束,平常月經周期規律,下次來潮時間為2月16日。那麼她的月經周期就是1月19日至2月16日之間的天數為28天。這是月經周期通俗的計算方法,但是每個人情況不完全相同,周期天數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隻要波動在正常範圍內,就屬於正常現象。

4什麼是月經不調

月經不調是女性常見的婦科疾病,由於月經時間不規律,常常把人搞得精神緊張,給日常生活帶來不少麻煩。月經不調種類很多,凡是月經的周期、經期、經量、經色、經質等方麵發生異常現象都屬於月經不調。比如說月經過多、月經過少、月經先期、月經後期、崩漏、月經先後不定期等都屬於月經不調的範疇。

(1)月經過多:是指經血較平常量明顯增多,而周期正常。一般月經量30~80毫升,大於80毫升甚至超過100毫升稱為月經過多。臨床上出血量多,一般以使用衛生巾過多、量大、順腿流如小便,超過原月經量1倍以上及有大血塊為標準,亦稱“經水過多”、“月水過多”、“經多”。

(2)月經過少:說的是周期基本正常,而量明顯減少,甚至點滴即幹淨。經期縮短至2天甚至是1天,經量極少。一般月經墊不能濕透或幾乎不必使用,經血色淡。亦稱“經行微少”、“經量過少”。

(3)月經先期:是指月經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提前10餘天。而且這種情況連續出現2個周期以上方能診斷。嚴重的月經先期會使患者1個月之內來2次月經,給患者帶來非常大的麻煩。

(4)月經後期:表現為月經周期該來不來,延後7天以上,甚至40~50天來1次,且這種情況連續出現2個周期以上。俗稱為“經遲”、“經行後期”、“經期延後”等。

(5)月經先後無定期:指月經不按時來潮,或先或後,月經提前或錯後超過7天,無規律可言,且這種情況連續出現2個周期以上。

(6)經期延長:月經周期基本正常,但行經時間超過7天,甚或淋漓半月才幹淨。月經不調是婦科常見疾病,但是不能忽視其對身體造成的危害。因為月經不調往往提示女性可能患有生殖係統或內分泌係統的疾病。對本病的及時檢查和治療有助於避免一些隱蔽的嚴重婦科疾病的出現。

5常見導致月經不調的原因有哪些

正常月經是女性健康的標誌之一。近年來由於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生活方式、飲食結構的變化,出現月經不調者越來越多。其產生的原因多樣,有器質性的和功能性的區別,常見因素有以下幾種:

(1)手術因素:人工流產術後導致的月經不調。隨著醫療水平的進步,人工流產術現在越來越簡單、安全和價廉,已經成為生育期女性首選終止妊娠的方法。大部分患者手術後1個月可以恢複正常月經周期。但是少數女性因為自身子宮條件或是在手術中子宮內膜損傷較重,可在人工流產術後出現經期延長及閉經等月經不調現象,這種情況一般在術後2~3個月恢複正常,少數人會持續更長時間,這時就需要做進一步檢查和治療,以防止流產後遺症的出現。

(2)藥物的副作用:長期服用某類藥物會導致月經不調。如長時間使用避孕藥會造成內分泌失調,從而引起月經延期;長期使用腎上腺激素會造成排卵異常,從而導致月經異常。潘立酮可引起月經不調,導致停經或排卵延遲等。

(3)神經內分泌功能失調:這種月經不調主要是下丘腦—垂體—卵巢軸的功能不穩定或是有缺陷造成的。臨床常見於垂體腫瘤,蝶鞍腫瘤或卵巢腫瘤等疾病。

(4)日常生活因素:不良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會造成月經不調,例如經常熬夜、飲食不節(過飽、過饑、偏嗜、過熱、過涼)、起居無常、勞累過度、感受風寒、煙酒嗜好等均是導致本病的原因。

(5)情誌因素:中醫有“七情內傷,則月經不調,心脾平和,則經候如常”的說法,亦有“怒傷肝”、“肝藏血,主疏泄”、“女子以肝為後天”的理論,認為情緒失常會傷及肝陰,最終導致血的失常。精神緊張、焦慮、急躁、易怒、恐慌、抑鬱、悲傷等心理上的不良情緒都有引起月經不調的可能。月經不調的原因複雜,了解該病的常見誘因對有效地預防本病有積極作用。希望女性朋友認真對待,盡早擺脫月經不調所造成的痛苦。

6月經不調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些什麼

月經不調嚴重地影響女性的健康,該病在治療的同時應充分注重日常生活調護。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對該病的預防和恢複有重要的意義,那麼月經不調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注意些什麼呢?醫生建議有月經不調的女朋友應注意以下幾點:

(1)適量運動:平常做到“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春防風,夏防暑,秋防燥,冬防寒”,順應自然規律,合理適時地安排日常生活和勞動。勞逸結合,不熬夜,鼓勵適當進行體育運動以增強體質,促進機體抗病能力。

(2)注意飲食調護:因時、因地、因人協調配食,春季宜食辛涼疏散之物,夏季宜食寒涼滋潤之物,秋季宜食平補溫補之物,冬季宜食熱性食物。飲食方麵不提倡過饑或過飽,過涼或過熱,飲食偏嗜;切忌過食辛辣刺激食物,過食肥甘厚味、嗜酒無度。另外,經期過食生冷寒涼食品可導致脾陽受損、寒凝血脈,出現痛經、月經過少甚至閉經。過度節食導致體內營養物質的缺乏,雌激素合成障礙,從而影響月經來潮,所以不可盲目節食,為了追求外表美而給身體帶來不良影響是我們不願意看到的。

(3)注意保暖,避風寒:在經期應注意保暖,謹防受涼。盡量避免寒冷刺激或用冷水洗澡、洗衣服、冒雨涉水、久臥濕地,這些都會造成寒凝血脈而出現月經過少甚至閉經,所以經期防寒避濕是特別應該注意的。經期不要參加劇烈運動,若參加運動,應快速擦幹身上汗水並及時穿衣,勿吹涼風,注意保暖。月經期要注意避免水上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