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李想的另類創業(1 / 2)

要做個優秀的人

雖然在2000年,當大多數高中同學都在念大一時,19歲的李想已經有了一個很前衛的頭銜——泡泡網首席執行官,套用當下時尚的叫法,即一個IT個人網站的站長。

但當時,石家莊——李想的家鄉——知道網站的實在不多。許多人以為“泡泡網”就是“泡網吧”,市工商局回複說,要李想去公安局開個證明才給注冊。

每天,這位少年首席執行官騎單車到河北科技大學附近一間兩居室民居上班,和其他三名年輕人連續工作15小時以上,餓了就泡方便麵,李想連泡都懶得泡,直接啃。

李想從來不喜歡課堂,他總要學習在實踐中能快速使用的。需要什麼才學什麼,學了什麼就馬上用起來。但初中時候也曾經在課堂上拚命學習,就因為老師一句話的激勵:“學習不好不要緊,但一定要做個優秀的人”。他認為這是他在課堂上所學到的最有價值的東西。

此前的李想並不是別人眼中的精英人物,中學六年,李想把所有業餘時間都給了計算機和互聯網,“它們就是為我而發明的”。要轉遍石家莊所有的郵局去買一張軟件,整夜的呆在電腦前搭建自己的網上王國。白天在課堂上不願同老師同學分享的觀點,晚上在互聯網上可以敞開自由地表達、遭遇到強烈地碰撞,在爭執或者認同中被不斷記錄、被不斷成就。“新東西都是在互聯網上學到的,傳統的教育被拋開了。”

父母是當地藝術學校的老師,家教寬鬆。李想兒時被送往農村,在鄉間長大;中學時跟奶奶住在一起,很少被父母留在身邊。李想有一個夠大的空間,自由成長。追根溯源,李想說最應該感謝的就是父母,獨立是他們所施予的最重要的素質。

當他說要放棄高考立誌創業時,老師連勸都沒勸就同意了,“差生”李想的退出,有利於提高學校升學率。

父親李憲法至今仍清晰地記得18歲的兒子說出不上學的理由,“互聯網是個潛力無窮的增長市場,現在我不去占領,等我讀完四年大學,早就被別人占領了。”

聽了兒子的想法,李憲法並不特別意外。李想從初中開始就迷戀電腦,上了高中,李想越來越沉迷於電腦與電腦雜誌,最後“囂張”到連考試都懶得參加。

李想煩寫作文,尤其煩寫“陽光射在哪裏”、“大海怎麼樣”之類的語句,但他寫的電腦性能測評報告卻大受歡迎。來自各電腦期刊的彙款單頻頻寄至家中,平均一個月有四千多元,比父母的工資還高。高三時,他辦了首個個人網站“顯卡之家”,以同類網站流量第一的地位,廣告費月入萬元。

思前想後的李憲法最終同意了兒子的選擇。於是高考那天,李想騎單車去快遞公司取網頁製作軟件,路過學校門口時,有熟人認出了這位好久沒出現的學生,“啊!李想,你怎麼沒在裏麵考試?”

“京城四少”

2001年,李想將公司遷至北京。思路很清晰,北京聚集了中國最優質的資源,網站在那裏才能繼續做大。

在北京,做IT產品資訊的遠不止泡泡一家。超越競爭對手,李想的做法很簡單,每天的最新資訊必須要在早上完成更新,所有資訊都比別人早發布幾分鍾。

這是李想幾年前做“顯卡之家”積攢的經驗。當年,電腦還是奢侈品,大家基本都去網吧,網吧清晨與其餘時間的小時費用分別為一元和八元,許多人喜歡大清早上網。李想堅持每天早上五點更新資訊,點擊量自然越來越高。“做別人不做的事情,成功其實容易得一塌糊塗。”李想說。

2005年,泡泡網躍居為國內第三大中文IT網站,年營收近2000萬,利潤1000萬元。彼時,李想卻開始考慮轉型做汽車資訊網。“我發現自己每天再工作50小時,也超不過前兩位時,我隻有去尋找其他的增長市場。”李想說,“在IT業,隻有做到一哥,你才有話語權和定規矩的資格。”

轉型初期,李想賣廣告賣得很費勁,中小客戶尚好,國際大客戶卻不買這幫“小孩”的賬,即使當時訪問量已做到前幾名。做品牌推廣,還得燒錢,燒很多錢。2006年,25歲的李想獲得年度十大創業新銳獎,成為首個獲此榮譽的80後。五年前,百度CEO李彥宏也曾獲得這一獎項,其他知名IT精英,如丁磊、張朝陽、楊致遠等,也紛紛包攬各項榮譽。李想與他們的財富十年,也是中國互聯網業發展的黃金十年。

當媒體慕名而至,汽車之家市場拓展負責人做了一個策劃,將北京其他三名與互聯網相關的同齡財富新貴湊到一起,作為80後“樣板工程”進行宣傳。這四名被封為“京城四少”的80後——李想、Majoy總裁茅侃侃、北京康盛世紀科技有限公司CEO戴誌康、中國娛樂網CEO高燃———夜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