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李想的另類創業(2 / 2)

他們四人均家境普通,白手起家,特立獨行,經曆傳奇。他們的形象顛覆了80後身上“垮掉的一代”、“迷失的一代”的負麵標簽,成為同齡人追捧的偶像。“京城四少”熱持續的半年中,李想每天至少會接受一家媒體的采訪,或被要求扮成潮人狀,登上各種時尚雜誌;他頻頻被各種時尚PARTY邀請,在名流、紅地毯、高級訂做時裝與晚禮服之間,穿著ZARA或傑克·瓊斯突兀地穿梭其中。

媒體報道熱帶給李想最大收獲是,“至少省了2000萬廣告費”。李想紅了,更多的人知道了他的網站。而對於個人,“完全沒影響,該幹嘛幹嘛”。

“準老男人”

李想始終沒被“熏陶”為一名時尚人士,他到現在也分不清名字不同的咖啡到底有什麼區別;他最煩穿西裝,喜歡穿仔褲和套頭衫;他最大的愛好是宅在家裏,看《越獄》《士兵突擊》《奮鬥》《蝸居》等熱門影視劇,打遊戲。

2006年的那場危機,李想回憶起來仍然心有餘悸。那是2006年下半年,幾乎一帆風順的李想遇到創業後最大的危機。

當時,泡泡網有一半的編輯要辭職,因為網站全是靠編輯來運營的,如果走了一半,那網站基本上沒有辦法運營了。李想非常著急,立馬給要辭職的編輯打電話,一個一個地打。但他們卻異口同聲地告訴他,已經去競爭對手那裏報到了,而且條件很好。

第二天李想到了公司,隻剩下幾個領導,大家一起開會討論,決定馬上招人,一個一個地去帶。大概一周左右的時間,整個網站的運營終於恢複正常了。在這個過程中,所有的競爭對手都在傳:泡泡死定了,李想沒戲了,甚至說整個公司隻剩李想一個人了。幸運的是泡泡網度過了其成立以來最大的危機。

目前,除了忙碌的工作,李想還會經常寫自己的博客,他寫博客的速度很快,一般隻要用15分鍾就可以寫完一篇博客。在他看來,除去睡覺的時間,百分之九十的時間都是在做和工作有關係的事情,寫博客也是工作的一部分。

李憲法說,這次風波與李想的性格有關,他不太擅長與人溝通,如果對方不同意他的觀點,他不會堅持爭取對方認可,而是埋頭堅持自己的想法。

危機後來扭轉,2008年,汽車之家實現平本,開始進入高回報期。同一時間,中國互聯網業也結束了第一波熱潮,轉而進入以博客、SNS(社交網站)為代表的第二個高峰。

2009年,作為“汽車之家”和“車168”的創始人,28歲的李想實現了四年前由IT轉型做汽車資訊的目標,而公司資產也從十年前的十萬元升至兩億元人民幣。

在李想位於北京中國電子大廈的辦公室裏,堆了不少時尚雜誌與財經期刊,這些刊物幾乎全都專訪過他。李想被媒體定義為白手起家的80後財富新貴,新生代企業家領軍人物。

這般光景對於十年前的高中畢業生李想來說,自然是未曾想到。

不過李想從沒有考慮進入開心網、校內網等熱門社交網站領域,“我隻做自己最感興趣、最有把握的”。

李想不認為自己的成功,緣於緊扣中國互聯網業的黃金十年。“我最感謝的人是我自己。”他說。父母時常會提醒他“說話謙遜一點”,但李想覺得相比同齡人,自己已算成熟、“想得很明白”的。

李想從不掩飾自己的學曆,他招員工最看重對方實幹、目標明確。他反複向應聘者強調,別跟我說你的想法,我根本不感興趣,我隻看你在這個團隊裏能幹什麼。

他每天無論再晚睡,都會在七點半準時起床,準時出現在公司,“對自己要求不嚴格,有什麼資格要求員工?\"他說。他關注的領域,逐漸擴展到宏觀經濟、房地產、股市及各種社會問題。

這個“新貴”,襯衣也有訂做的,100塊一件;他也打網球和高爾夫,隻不過仍是宅在家中,玩WI(任天堂在2006年推出的新一代電視遊戲機),並繼續對文藝片嗤之以鼻。

三年前成立的“京城四少”組合,聚會的時間越來越少。高燃的生意和應酬不斷,“越來越像商人”;茅侃侃除了真人CS,還做起了培訓;戴誌康基本見不到人,眼下,他不但做到論壇平台應用軟件的一哥,還開始進軍電子商務平台。

在博客裏,李想將四人三年前的照片和近照放在一起上傳,自嘲已“變成了準老男人”。2010年,下一個十年開年,“準老男人”李想虛歲三十。未來十年,他的理想包括,將公司在納斯達克上市,並像上一代,上上一代曾經年輕過的長輩一樣,在對的時間,結婚,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