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光武帝劉秀統一天下以後,對那些追隨劉秀在統一大業中立下汗馬功勞的功臣們,一律受到優厚的禮待,他們的宗親家屬,一律受到封侯等的榮譽。
東漢建國,“天下略定\"後,盡管李通本人一再推讓,李通仍被任命為大司空,位居三公之職。史稱“通布衣唱義,助成大業,重以寧平公主故,特見親重”“連年乞骸骨,帝每優寵之”。不但如此,李通的兒子李雄,也和光武的諸皇子一起封召陵侯。
鄧禹更是厚待,光武帝即位伊始,就使使者持節拜為大司徒。建武十三年(公元37),鄧禹封為高密侯,食高密、昌安、夷安、淳於四縣。鄧禹的弟弟鄧寬也被封為明親侯。與鄧禹同名,在光武朝曾“行大將軍事”,後封為雍奴侯的寇恂,家屬也受到了相當恩待,“恂同產弟及兄子、姊子以軍功封列侯者凡八人”。寇恂的部下與他同助光武帝打天下的閔業,也因恂之推薦,為光武帝賜爵關內侯。寇恂死後,他的兩個兒子和孫子也都封侯。
馮異的兒子馮彰和馮訴,賈複的兒子賈遵、賈淮,吳漢的兒子吳成、吳國、孫子吳旦、吳盱、弟弟吳翕和兄長之子吳彤,也都封以侯爵,以至“吳氏侯者凡五國”。
耿算因在光武帝統一天下中立了大功的緣故,其家族的榮耀程度幾與鄧氏同等竇融一家,在東漢也備受榮寵。竇融本人居大司空三公之位,封為安豐侯,擁安豐等四縣食邑,他的弟弟竇友封為顯親侯。與竇融同時從河西歸漢的竺曾、梁統、史苞、庫鈞、辛彤亦各封侯。
光武帝建國以後,也很重視以結姻親來膠固功臣的政策。在平定天下的時候,有一件很能說明光武帝的這一思想。當光武在河北奠基的時期,他的大將賈複在戰場上勇猛無比,與五校農民軍戰於真定。賈複在那場戰鬥中受了重傷,生命十分危急。光武帝說:“我所以不令賈複別將者,為其輕敵也。果然,失吾名將。聞其婦有孕,生女邪,我子娶之,生男邪,我女嫁之,不令其憂妻子也”,幸而後來賈複平愈。
光武帝即位後,拜賈複為執金吾。後來在光武朝帝室雖未曾踐光武帝之言與賈複結為姻親,但到賈複的重孫輩賈建,仍尚和帝女臨潁長公主,這也算是完了許多年前祖輩的心願。光武與功臣諸將結為姻親的計有李通、鄧晨、來歙、鄧禹、耿食、竇融、馬援等數家。李通是在劉、李兩家都處在最重要的轉折時期與光武結為姻親的:那時李通全家都遭到王莽殺害,光武帝姐弟也死於小長安之役。
更始政權建立後,李通與其弟李軼就開始受到了重用,更始帝命李通鎮守荊州,並拜為西平王,他弟弟李軼拜為舞陰王,另一弟李鬆為更始丞相。
而在這個時候,劉秀兄弟正受到更始政權猜忌。在這樣的關鍵時刻,李通娶了光武在大難後遺存的胞妹寧平公主,這對光武是一個極大的政治支援。也正因為有這樣的原因,李通後來成為光武朝特別重用的功臣。史稱“帝方以吏事責三公,故功臣並不用”。
是時,列侯唯高密、固始、膠東三侯與公卿參議國家大事,恩遇甚厚。高密侯指鄧禹,膠東侯為賈複,固始侯即為李通。史載,李通之受到恩寵,除他是首義功臣、元從將領而外,很重要一點還是因為他與寧平公主的親事“重以寧平公主故,特見親重”。他的兒子除長子李音嗣爵外,少子李雄亦封為侯。
光武帝每次駕幸南陽時,都特遣使者以太牢祠李通父親之塚。李通逝世以後,皇帝和皇後親臨吊唁。
鄧晨本來就是光武帝姐夫,娶光武姊劉元。劉元死於小長安亂兵中。光武帝即位後,常“感悼姊沒於亂兵”,追封劉元為新野節義長公主,立廟於縣西。同時並封鄧晨長子鄧沉為吳房侯,“以奉公主之祀”。當鄧晨死後,光武帝“詔遣中謁者備公主官屬禮儀,招迎新野主魂,與晨合葬於北芒”。他與皇後親臨送葬,這件事充分表達了光武帝對這位功臣兼皇親的深厚情誼。
來歙與光武帝有姑舅和漢中王劉嘉的兩層表親,光武朝,又封來歙弟來由為宜西侯。而來歙之孫來棱,又尚明帝女武安公主為妻。後來來氏一族在明帝、章帝、和帝、安帝時形成顯貴。
鄧禹為光武帝最顯要的功臣,他的兒孫也因此受到列朝恩寵,屢與東漢朝廷結為婚姻。鄧禹的孫子鄧乾,尚明帝女沁水公主,玄孫鄧褒尚安帝妹舞陰長公主,鄧禹另一孫鄧藩亦尚明帝女平皋長公主。子孫全都官至三公九卿之職。東漢一朝,鄧家作為後戚,權勢貴盛達數十年,鄧訓、鄧騭、鄧香都是赫赫有名的東漢掌權外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