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在最開始的時候,烏桓與鮮卑都以“東胡”為名,後來一部因保聚烏桓而得其名,另外一部因為源於鮮卑山,而稱為鮮卑。到了西漢初年,因匈奴冒頓單於的勢力非常強盛,二族都作為匈奴的附部。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以後,曾一度遷烏桓一部分於西漢的上穀、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等東北各郡塞外,讓他們為西漢偵察匈奴各方的動靜。後來西漢政府又設置烏桓校尉,總管烏桓各部。
東漢時上穀郡治在今北懷來,漁陽郡治今北京密雲,右北平郡治今河北豐潤,遼東郡治今遼寧義縣附近。所以這個時候烏桓各部基本遊牧在今北京、河北北部、內蒙古和遼寧西、中部一帶。
到了王莽時期,新朝對烏桓同樣施行民族歧視和壓迫政策,從烏桓強征兵丁,並且把他們的妻子作為人質拘押到漢的郡縣。由於烏桓人水土不服,又怕長期戰爭不休,全都不願當兵,於是就成群逃亡,這樣就變成為騷擾地方的散兵遊勇,王莽官吏借這個機會將烏桓兵丁家屬悉數殺死,又囚禁了烏桓各部首領,由是雙方因此結下深怨。
從王莽末年到東漢初年,烏桓騎兵又和匈奴聯合起來,不斷在邊境“連兵為寇”。代郡(今山西陽高)以東諸郡連年受到他們的侵害。鮮卑居處離上穀諸郡又近,因此“朝發穹廬,暮至城郭,五郡民庶,家受其辜,至於郡縣損壞,百姓流亡”。這種戰亂的情況延續長達二十多年之久,到建武二十一年,光武帝這才騰出手來,派了大將馬援率三千騎兵給予一次反擊,但這一戰役未能取得勝利。
直到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匈奴分裂南北以後,東北烏桓方麵的形勢,才出現了新的轉機,轉向對東漢政府有利。匈奴國亂內以後,烏桓乘機擺脫了匈奴的控製,派兵出擊匈奴,這樣就使匈奴不得不“北徙數千裏”,造成“漠南地空”的局麵。乘著這個好機會,光武帝對烏桓施行了拉攏和好的政策,派使“以幣帛贍烏恒,終於導致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遼西烏桓大郝旦為首的近千名烏桓部落對東漢的“向化”,開始對東漢朝貢,到洛陽“詣闕”稱臣,貢獻奴婢、牛馬、虎豹、貂皮、良弓等物。
光武帝於是對烏桓正式冊封,封烏桓首領渠帥為“侯王君長”的八十一人。在這以後,烏桓正式成為東漢的屬國部分,經常有首領子弟在光武帝身邊“宿衛”。東漢政府還將烏桓諸部逐漸遷居到塞內來,分布在沿東北邊郡各地,“給其衣食”“為漢偵候,助擊匈奴、鮮卑”,結果,就形成和南匈奴一樣,成為東漢在東北諸郡的一道屏障。後來在班彪的建議下,光武帝又恢複了西漢時設置的烏桓校尉官職,並將駐守處設在上穀寧城(今河北萬全),在其地“開營府”,還鼓勵漢族和東北各族“歲時互市”。光武時對烏桓民族的處置,對東北諸郡的平靖和各族經濟生活的安定,打下了非常良好的基礎,史稱此後,“及明、章、和三世,皆保塞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