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中興以後,“武陵蠻夷特盛”,武陵蠻夷是生活在今湖常德,淑浦一帶的民族。由於這部分蠻夷又因為居住在武陵的五溪,即雄(熊)溪、(朗)溪、酉溪、燕(武)溪、辰溪,故又稱五溪蠻。建武二十三年(公元
47)冬,五溪蠻相單程等在地勢險要之處聚集,侵犯周邊郡縣。劉秀得知這一情況後派遣武威將軍劉尚調發南郡、長沙、武陵三郡兵馬萬餘人,乘船逆沅水而上轉入武溪(今湖南吉首南一帶),進行武裝鎮壓。
大軍在劉尚的帶領下,很快就將武溪蠻打敗。到了第二年,相單程等進攻武陵郡治所在地臨沅(今湖南常德),這時形勢變得相當緊張,漢廷急遣謁者李嵩和中山太守馬成前往征討,卻“不能克”。這時六十二歲的馬援主動請纓,劉秀湣其年老,未許。但馬援的要求十分堅決,並當場披甲上馬,據鞍顧眄,以示可用。最終劉秀隻好同意讓他前去,於是派遣馬援率中郎將馬武、耿舒、劉匡、孫永等,率四萬餘人出征五溪。
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春,馬援軍至臨鄉(或作臨沅),適逢蠻兵攻城,漢軍迎擊破之,“斬獲二千餘人,皆散走入竹林中”。然而戰後不久馬援病逝,漢兵由謁者宗均監軍。時漢“軍士疫死者太半,蠻亦饑困”。在這種情況下,宗均對形勢研究的非常透徹,準確把握時機,未經請示朝廷同意,乃矯製調伏波司馬呂種為沅陵長,讓他奉詔書到蠻夷軍營勸降。蠻夷因為長期處饑困之中,亦感震驚,於是“共斬其大帥而降”。宗均於是解散蠻夷部眾,“遣歸本郡,為置長吏”。如此一來,五溪蠻的問題基本上得以解決。
交趾雒越。交趾雒越是西漢武帝時期在今越南北部地區所設立的一個郡。光武帝滅掉漢初趙佗所立所南越國後,又將其地分為南海、蒼梧、合浦、鬱林、交趾、九真、日南等九郡,這九郡包括今我國廣東、廣西、海南三省及越南的中北部地區。
交趾郡麓泠縣(今越南河內西北)雒將之女征側,嫁朱縣(今越南河內南)人詩索為妻,“甚雄勇”,交趾太守蘇定“以法繩之”,這個做法引起她的怨怒,遂於建武十六年春二月和妹妹征貳共同起事反漢。她們很快就“攻沒其郡”“九真、日南、合浦蠻裏皆應之,凡略六十五城”“側自立為王”,定都郡麓泠,而“交趾刺史及諸郡太守僅得自守”。劉秀沒有辦法容忍這樣的事件繼續蔓延,“乃詔長沙、合浦、交趾具車船,修道橋,通障溪,儲糧穀”;同時任命馬援為伏波將軍,以扶樂侯劉隆為副將,率樓船將軍段誌等,“發長沙、桂陽、零陵、蒼梧兵萬餘人討之”。
當行至合浦(今廣西合浦東北)時,沒想到段誌病亡,於是劉秀命馬援並領其水軍。經過調整的大軍“緣海而進,隨山刊道千餘裏”,建武十八年春,到達郡麓泠以東封溪縣境的浪泊上,與征側等展開激戰,結果漢軍獲勝,“斬首數千級,降者萬餘人”。馬援乘勝緊追不放至郡麓泠西南的禁(金)溪,又“數敗之”,征側等散走。建武十九年(公元43)正月,漢軍斬征側、征貳等,“餘皆降散”,並將二征首級傳詣洛陽。接著,馬援率大小樓船二千餘艘,戰士二萬餘人,進擊九真境內的征側餘黨都羊(陽)等,自無功縣(今越南南定西南)至居風縣(今越南清化北),“斬獲五千餘人”,餘眾皆降,“徙其渠帥三百餘口於零陵(今廣西全州西南),於是嶺表悉平”。
這次馬援遠征交趾,並不僅僅是單純的軍事行為,而且在經濟方麵也做了大量有益於那裏社會發展的好事。史稱漢軍“所過輒為郡縣治城郭,穿渠灌溉,以利其民”。馬援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向朝廷奏言,說有三萬二千戶的西於縣(今越南河內北),最遠的縣界距離縣城千餘裏,這親的地方,對於治理顯得非常不方便,故“請分為封溪、望海二縣”,被劉秀批準。他又條奏越律與漢律相違背者十餘事,“與越人申明舊製以約束之”,自此以後駱越奉行馬援所確定的律令,被稱作“馬將軍故事”。
巴郡南郡蠻。此蠻族原先有五姓:巴氏、樊暲氏、氏、相氏、鄭氏。後來因為巴氏子務相被共立為君長,是為廩君,這樣這部分蠻族又叫廩君蠻。東漢建立後的一個時期內,廩君諸蠻與漢基本相安無事。一直到建武二十三年春正月,以雷遷為首領的南郡湄山蠻反漢,“寇略百姓”。劉秀聞知以後派遣武威將軍劉尚將萬餘人平定了這次反叛,“徙其種人七千餘口置江夏(郡治西陵,今湖北新洲西)界中”,此即沔中蠻。以後終光武之世,廩君諸部蠻夷與漢都沒有發生大的衝突。
西南夷。居住在我國西南部地區,因此而得名。西漢時,西南夷所在地區的大部分都已經歸入漢的直接管轄之下;漢末中原大亂,西南夷各族也因此變化反複。到東漢建立,他們或內屬,或與之保持友好,或反漢而遭到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