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之死(1 / 1)

\/>

�\\\u0002劉秀在五十歲以後,身體就逐漸顯得衰弱起來,這和他平年的生活有一定關係,再加上當了皇帝以後,勤力治國休息時間不夠所致。

光武中元二年(公元57)二月,劉秀走完了他人生的最後曆程,死於洛陽南宮的前殿。在劉秀死前,整個國家的形勢相對來說還是較為安定和平靜的。就在他死前不久,“東夷倭奴國王遣使奉獻”,由這裏可以看出帝國的影響已經遠及海外。應該說,劉秀當年匡複漢室的宏願已經實現,他可以死得瞑目!

劉秀在死前曾不遺詔,首先承認自己無益於百姓,可是這恰恰說明其心目中起碼還有老百姓,並明令對自己的後事辦理一定要務從簡省,不但如此,還要求地方官不搞吊唁活動。這種見解和行為取向,在當時封建社會可以說極為難得。當然,遺詔中讓“刺史及二千石長吏無離城郭”,這裏麵還含有穩定局勢的意味在內。

太尉趙熹典辦劉秀的喪事,熹字伯陽,南陽宛(今河南南陽)人,少有節操,以信義著名。曾事更始,後來參加昆陽之戰,因戰功封侯。最後歸於劉秀,曆官縣令、太守、太仆,並於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拜大尉。他主持劉秀的喪禮,很有特點。史載:

是時藩王皆在京師,自王莽篡亂,舊典不存,皇太子與東海王等雜止同席,憲章無序。熹乃正色,橫劍殿階,扶下諸王,以明尊卑。時藩國官屬出入官省,與百僚無別,熹乃表奏謁者將護,分之它縣,諸王並令就邸,惟朝哺入臨。整禮儀,嚴門衛,內外肅然。

從這裏可以看出,趙熹針對當時舊典不存、尊卑不明、秩序混亂的狀態進行了有效的整頓,使整個喪禮按照封建倫理應有的規範,一切都井然有序而行。

一方麵是劉秀的喪禮;另一方麵則是太子劉莊“即皇帝位”的大典。按照當時的慣例,劉莊的生母皇後陰麗華被尊為皇太後。在封建社會,集權時代最高權力交接之際,這種時候是最容易出亂子的時候。雖然劉秀廢立皇後和太子的工作完成得相當順利,過渡工作也相對平穩,但最後還是出了點麻煩。

劉秀總共有子十一人,原郭皇後所生五子:疆、輔、康、延、焉;許美人所生一子:英;陰皇後所生也有五子:莊、蒼、荊、衡、京。十一子中,劉莊繼立是為漢明帝,其餘諸子皆為王。諸王之中,劉荊是一個很有些個性特點的人物。史稱他“性刻急陰害,有才能而喜文法”。他因為原太子劉疆的被廢抱打不平。當然在劉秀生前,他並不敢發作;當劉秀一死,他便急不可耐地開始活動起來。“光武崩,大行在前殿,荊哭不哀,而作飛書,封以方底,令蒼頭詐稱東海王疆舅大鴻臚郭況書與韁”“言其無罪被廢,及郭後黜辱,勸令東歸舉兵以取天下”。但是他沒有想到劉疆是一個安分守己的人,“得書惶怖,即執其使,封書上之”。

剛剛登上皇帝寶座的漢明帝,怎麼也沒有想到自己的親弟弟會給自己捅下這麼一個婁子。然而如此大逆不道的事又不便於聲張,於是隻好“秘其事”,把劉荊逐放到附近的河南縣(今河南洛陽)的河南宮暫時看管起來。

這年三月,劉秀就被安葬在原陵。據北宋以來所確定的原陵位置,在今河南省孟津縣白鶴鎮鐵謝村西南約七百米處。劉秀的陵塚位於陵園北部,坐北向南。今塚高仍有十七點八六米,底邊周長約四百八十七米,陵塚上下鬆柏掩映。陵前有一通高三米的穹碑,碑身鐫刻“東漢中興世祖光武皇帝之陵”,落款為“清乾隆五十六年辛亥仲春月,河南知府張鬆林書,孟津縣知縣楊名燦勒石”。

傳說老百姓經常到這裏撫碑擇問吉凶,具體做法是人離碑十步,雙手平伸,閉目走向石碑,如果能摸到碑文“中興世祖”四字者即為吉兆。因為這個原因,所以此四字特別明亮。關於原陵,還有一些趣聞,例如,陵園內二十八棵高聳入雲的柏樹,被當地老百姓稱為“二十八宿”,象征跟隨劉秀南征北戰立下汗馬功勞的“雲台二十八將”。再如,所謂的“漢陵曉煙”是說到了每年的穀雨、清明前後,於晨曦初現時,陵園內就會陡然升騰起一團紫煙,由西北向東南逐劉秀的墓碑漸移動,整個陵園使被縹緲的雲煙所籠罩;當地人都相信,漢陵曉煙預兆豐年,所以每年陽春季節,附近的百姓都開始盼著最先發現曉煙,這樣一年的收成一定會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