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武三十年(公元54)春二月,張純等大臣借劉秀在齊魯一帶東巡時上言,以為本朝“受中興之命”,應“守唐虞之典,繼孝武之業”,乘東巡之機舉行封禪大典,“以告成功焉”。沒想到大臣們這一計好的舉動遭到劉秀拒絕。
劉秀為了這件事還下詔說:“即位三十年,百姓怨氣滿腹,‘吾誰欺,欺天乎?''''‘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何事汙七十二代之編錄!桓公欲封,管仲非之。若郡縣遠遣吏上壽,盛稱虛美,必髡,兼令屯田。”意思是說,我即皇帝之位已經三十年了,老百姓心裏一肚子怨氣,用孔子的話說,就是我能欺騙誰呢,難道要去欺騙上天嗎?孔子說過泰山之神不如魯人林放懂禮的話,又因為什麼事非要去汙穢七十二代封禪的先聖呢?當年齊桓公準備打算到泰山封禪,管仲非難而製止了他。如果地方郡縣老遠派遣吏員上壽,大肆進行稱讚虛美,必定處以髡刑,並同時罰以屯田。這以後大臣們不敢再建議封禪的事了。
古代祭祀天地,有一種特殊的形式,便是封禪。這實際是“封”與“禪”兩種祭祀的合稱。按《史記·封禪書·正義》的解釋,“封”,即“泰山上築土為壇用來祭天,報天之功”;“禪”,即“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由這裏可以看出,“封”是祭天的儀式,“禪”是祭地的儀式。《白虎通·封禪篇》講:“王者易姓而起,必封升泰山何?報告之義。始受命之日,改製應天,天下太平,功成封禪,以告太平也。”這就是說,凡受命的天子,必須封升泰山,向天地報告成功與太平;如果沒有到泰山去祭天祀地,那就不算完成就位天子的禮製。
古人之所以一定要到泰山上封禪,這是因為泰山是山之尊者,為五嶽之長。傳說遠古之時,曾有七十二位君主在泰山舉行過封禪,這就是前文劉秀詔書中所講“七十二代之編錄”的由來。當然,傳說並不等於信史。曆史上真正把封禪大典付諸實踐的第一人,是千古一帝秦始皇,時在公元前219年。西漢雄才大略的漢武帝,繼秦皇之後,也舉行了封禪大典。其首次禮典,在公元前110年,為此特地把這一年的年號改為“元封”。這之後,武帝遵循五年一封修的定製,分別於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天漢三年(公元前98)、太始四年(公元前93)、征和四年(公元前89),共進行了五次封修。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大將霍去病出擊匈奴,獲勝後曾“封狼居前山(今蒙古國烏蘭巴托以東),禪於姑衍(今烏蘭巴托東南,狼居胥山之西)”,可見出征將軍也可以進行封禪之禮。由於秦漢以來有這麼多的封禪實踐,所以東漢建國三十年後,劉秀的臣子們上言皇帝舉行封禪大典,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對於封禪的重要性,像劉秀這樣精明的帝王,自然是不會不知道的。那麼,他為何要拒絕大臣關於封禪的建議呢?誠然,他詔書裏所講的“百姓怨氣滿腹”,應該可以算是一個原因,但卻不是這個問題唯一的原因。
實際上,問題的關鍵在於當時劉秀還沒有找到舉行封禪的讖緯根據(或者說,這類讖言還沒有精心編製好)。這讓人想起當年起兵反莽時等候讖緯依據的情形是一樣的。果然,過了一段時間當劉秀找到讖緯依據後,他對封禪的態度突然來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竟主動張羅起封禪了。事情的經過,史書記載是這樣的:
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上(劉秀)齋,夜讀《河圖會昌符》,曰:“赤劉之九,會命岱宗。不慎克用,何益於承。誠善用之,奸偽不萌。”感此文,乃找鬆(梁鬆)等複案索《河圖》讖文言九世封禪者。鬆等列奏,乃許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