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封禪(2 / 2)

所以,劉秀立即命梁鬆等人收集整理《河圖》中有關赤漢九世當封禪的讖文,而梁鬆等依據典籍也很快就找到有關實例三十六事。於是司空張純等複奏請封禪,這次被立即批準。這時的劉秀,與兩年前下詔嚴禁“盛稱虛美”的劉秀,讓人感覺不像是一個人。

為準備封禪,劉秀詔有司“求元封時封禪故事”(借鑒漢武封禪的做法),並“議封禪所施用”。然後,有司回奏“當用方石再累,玉檢、金泥”。整個過程十分複雜。

在劉秀看來,如此複雜的祭祀用器,“石工難就”,因為劉秀一心要按照《虞書》所謂的“歲二月,東巡狩,至於岱宗,柴”的說法,一定要趕在二月舉行封禪,所以打算“因孝武故封石,置玉牒其中”“更加封而已”。梁鬆等都認為這個做法不妥,說這樣“恐非重命之義”。於是乎隻好采取了一個折中的辦法,“乃命石工取完青石,無必五色”。即用一種常見的“完青石”做封石,而不按舊製,采用“各以方色”的五色石。

到了這年正月二十八,劉秀從洛陽出發,東巡封禪。二月九日抵魯(今山東曲阜),十二日至奉高(今山東泰安東)。這時,造侍禦史與蘭台令史帶領工匠先上山刻石。直到二十二日,封禪大典才正式開始:

晨,燎,祭天於泰山下南方,群神皆從,用樂如南郊。事畢,至食時,天子禦輦登山,日中後,到山上,更衣。哺時,升壇背麵,尚書令奉玉牒檢,天子以寸二分璽親封之,訖,太常命趨騎二千餘人,發壇上方石,尚書令藏王牒已,複石覆訖,尚書令以五寸印封石檢。事畢,天子再拜。群臣稱萬歲,乃複道下,夜半後,上乃到山下,百官明旦乃訖。

二十五日甲午,禪,祭地於梁陰,以高後配,山川群神從,如元始中北郊故事。

在這次封禪過程中,最先用的“燎”,亦作“燔”,即燒柴祭天,為漢代祭祀最常使用的方法之一。那時候的人認為,燒柴冒出的煙通達九霄,能夠溝通天人。所謂“用樂如南郊”,是說這次泰山下祭天所使用的音樂與南郊祭天的音樂是相同的。所謂“如元始中北郊故事”,是說梁陰祭地的禮儀和元始年間北郊祭地的禮儀完全一樣。“元始”為漢平帝的年號,當時王莽秉政,曾進一步規範祭祀天地的禮典,史稱“元始之製”或“元始故事”。

劉秀的泰山封禪活動,除參用漢武的“元封故事”而在有地方稍加變通外,其不少祭典,則遵循的是“元始故事”,即王莽製定的製度。

劉秀泰山封禪,總的來看,還是較為成功的。他沒有像秦始皇那樣在下山的半道上,被“暴至”的風雨澆得渾身精濕。不過,此後不久也發生了一件令他不怎麼愉快的事,三月,積極倡言並主持操辦封禪的司空張純回程的路上死掉了。張純,字伯仁,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出身於官宦家庭,少年時便繼襲爵士。為人敦謹守約,通曉禮典。建武初年,他歸附劉秀,並且受到劉秀重用。由於明習故事,朝中每有疑議,輒訪問之,“自郊廟婚冠喪紀禮儀,多所正定”。對於他的突然去世,雖很容易被好事者穿鑿附會,卻也沒有因此而引起過多的問題。夏四月,劉秀回到洛陽,隨即頒詔大赦天下,改元,以建武三十二年(公元26)為中元元年,同時免征博縣(今山東泰安東南)、奉高、贏縣(今山東萊蕪北)一年的田租和芻槁。這樣,整個的封禪活動可以說算是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