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英國的小村莊裏,有一位農民和一個麵包師是鄰居,為了方便,麵包師一直從農民那裏購買製作麵包需要的黃油,同樣地,農民就從麵包師那裏購買麵包。因為彼此是鄰居,所以兩個人都不好意思當麵稱一下麵包或者黃油的重量,交易的時候都直接按照對方說的斤數付錢。

但是,麵包師是個比較細心的人,當麵雖然沒有稱量,買回來之後,他就要在自己的天平上親自稱量一下黃油的重量。開始的時候吧,他覺得農民給他的黃油是很夠分量的,但是漸漸地,他發現黃油似乎越來越少了。他心裏覺得很不舒服,自己相當於多付給了農民很多錢。但是因為是鄰居,又不好意思當麵和農民說,所以一直隱忍著。

終於有一天,麵包師下定了決心,在購買的時候很委婉地和農民說明了這個問題。誰知道農民聽了之後也很生氣,還發誓自己賣給他的黃油絕對是分量足夠的。麵包師和他理論了起來,越說越生氣,最後隻好不歡而散。回了家的麵包師還是覺得生氣,就一紙訟狀將農民告上了當地的法庭。

法官當然立刻就開始審理這個案子了。他問農民:“你每次賣黃油的時候都確定稱準分量了嗎?\"

\"當然了,我有一家世界上最準確的天平。\"農民驕傲地說。

“天平?那倒是很準確。那麼你有核準的砝碼嗎?”法官再次問。“沒有,我根本就不需要砝碼。”

法官覺得奇怪就問:“既然沒有砝碼,你有什麼理由說明自己的天平是準的,而麵包師的不是呢?\"

於是農民一五一十地將自己稱量的方法說了出來,法官聽完之後立刻宣判農民沒有罪。可憐的麵包師隻好承擔了這次訴訟的全部費用。

你知道農民說了什麼讓法官相信他的天平才是準的嗎?

參考答案

農民告訴法官,自己每次從麵包師那裏買來麵包後,就放到自己的天平的一邊代替砝碼,然後再在另一邊放上剛好相等的麵粉和黃油。所以,如果自己這個天平不準確的話,那麼也是因為麵包師首先缺斤少兩。農民早就發現麵包師少給分量,但是卻默不作聲,而是繞了一個圈子,用這種方式來達到公平的交易。法官一聽自然就明白了,而麵包師聽到這個答案也無話可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