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名言

當一個人用工作去迎接光明,光明很快就會來照耀著他。

人物簡介

劉亞樓原名劉振東,1910年3月12日出生,福建省武平縣人。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閩西遊擊隊排長,紅四軍隨營學校學員班長,紅十二軍連長、營長兼營政治委員,紅四軍第三縱隊八支隊政治委員,第十二師三十五團政治委員,第十一師政治委員,紅一軍團第二師政治委員,第一師師長,陝甘支隊第二縱隊副司令員,紅一軍團第二師師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訓練部部長、教育長。1939年赴蘇聯入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1945年回國。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東北野戰軍、東北軍區參謀長,第四野戰軍14兵團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司令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司令員,國防部副部長兼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長、國防科委副主任。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是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產黨第八屆中央委員。1965年5月7日,劉亞樓上將在上海病逝,年僅55歲。

劉亞樓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任空軍司令員。抗戰時期與解放戰爭時期屢立奇功,有“智將”的美譽。他多才多藝,會拉二胡、彈吉他、吹口琴,尤其擅長以彈殼吹奏各種歌曲,如《我是一個兵》《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劉亞樓將軍勤學習、愛思考、善分析、長歸納,軍事幹部有政治家頭腦,曾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他對人嚴,對己嚴,說幹就幹,幹就得幹出個樣兒。布置任務,一條一條,精細嚴謹,明明白白。講完了,問你有什麼困難和要求。合理的、能夠解決的,要人給人,要物給物,而且是馬上就給,從不“研究研究”。點子又多,主意又快,放手讓你去幹。幹得好,大會表揚,小會表揚,功勞全是你的。幹砸了,大會批評,小會批評。他通曉俄文,是解放軍少數接受正規軍事理論教育的高級將領,寫有《戰烏江》《學習毛主席軍事思想》《紅軍野戰參謀業務條令》《論克勞塞維茨》等。

生平概述

1910年3月12日出生於福建省武平縣湘店鄉大洋泉村一農民家庭。小學畢業後考進長汀七中,因家庭困難,不久便輟學回鄉,被母校崇德小學聘為教師。在該校校長、共產黨員劉克模的啟發下,閱讀了《新青年》《向導》等革命書刊,開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29年春加入中國共產黨,並改名為劉亞樓,積極參加了當地農民赤衛隊和鄉區蘇維埃政府的組建工作。

1929年5月底,為迎接紅四軍二次入閩,劉亞樓參加了武平農民武裝暴動。暴動隊伍後被編入紅四軍第四縱隊第八支隊,劉亞樓任班長、排長。12月,被選送到紅四軍隨營學校學習,畢業後回原部隊擔任連長。

1930年4月,劉亞樓任紅十二軍第五團第一營營長兼政治委員。1930年6月,任紅一軍團第四軍第三縱隊八支隊政治委員。9月,紅一軍團縱隊改編為師,支隊改編為團,任紅十二師第三十五團政治委員。1930年12月,率該團參加了中央根據地第一次反圍剿作戰中的龍岡圍殲戰,全殲國民黨軍第十八師9000餘人,該團作戰英勇並活捉了國民黨軍師長張輝瓚。後又率部參加了第二、第三次反圍剿作戰,並為作戰勝利做出了貢獻。

1932年3月,劉亞樓調任紅十一師政治委員,積極開展部隊政治思想工作和宣傳群眾的工作,努力擴大紅軍的政治影響。1933年6月,紅一方麵軍撤銷軍級建製,方麵軍直轄第一、第二、第三師,劉亞樓任第二師政治委員。參加了第四、第五次反圍剿作戰和長征。

在長征途中,劉亞樓率領部隊擔任紅一軍團的前鋒,取得了強渡烏江、智取遵義、勇奪婁山關和四渡赤水河等一係列重要勝利,為中央紅軍跳出強敵的包圍、勝利北上創造了條件。紅一、四方麵軍勝利會師後,劉亞樓先後任紅一軍(原紅一方麵軍)第一師師長、陝甘支隊第二縱隊副司令員。1936年6月,作為中國抗日紅軍大學第一批學員入校學習。12月畢業後,留校任紅大訓練部部長。

1938年1月,劉亞樓任抗日軍政大學(紅軍大學改稱)教育長。1939年初赴蘇聯入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蘇德戰爭爆發後,加入蘇軍參加了蘇聯衛國戰爭。1945年8月,隨出兵中國東北的蘇聯紅軍回國。1946年年初任東北民主聯軍參謀長,為組建適應戰爭需要的高效率的司令部做出了重要貢獻。8月,兼任東北航空學校校長,為後來的人民空軍培養了第一批骨幹。

東北內戰爆發後,劉亞樓先後協助總部首長部署和指揮了三下江南、四保臨江,1947年的夏季攻勢、秋季攻勢、冬季攻勢作戰,殲國民黨軍22萬餘人,迫使東北國民黨軍龜縮於長春、沈陽、錦州等幾座孤城之中。1948年1月,劉亞樓任東北野戰軍和東北軍區第一參謀長,為使司令部工作適應向“大兵團、正規化、攻堅戰”轉變的需要,對從思想、組織、作風多方麵加強司令部機關建設,付出了大量心血並做出了貢獻。6月,經中共中央批準,任中共中央東北局委員,同時被委任為軍委會東北分會委員。

1948年9月,毛澤東發出了《關於遼沈戰役的作戰方針》,10月初,當林彪私自以林、羅、劉名義向中央軍委發出加急電報,提出放棄攻打錦州而北返打長春時,劉亞樓與政治委員羅榮桓一同進行了耐心的勸說,並發了一封重申攻打錦州的電報,保證了錦州戰役及整個遼沈戰役的順利進行。遼沈戰役期間,他積極協助總部首長,指揮部隊連續作戰52天,全殲東北國民黨軍47萬餘人,解放了東北全境。遼沈戰役後,劉亞樓遵照中央軍委關於“東野盡速入關,突然包圍津、唐、塘等處之敵”的命令,立即籌劃東北野戰軍分路迅速入關的各項工作,為保證北平和平解放做出了貢獻。

1949年1月,劉亞樓任平津前線司令部參謀長兼天津前線總指揮,指揮了天津攻堅戰役,創造了全殲守軍13萬、29小時結束戰鬥的攻堅戰奇跡;3月,出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第十四兵團司令員。1949年7月,劉亞樓奉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之命,負責著手籌建人民空軍;8月,赴蘇進行購買飛機、派遣專家及援建航校的談判;10月25日,被中央軍委正式任命為空軍司令員;11月15日,向中央軍委和毛主席做出了關於空軍領導機關組建原則的報告,提出了在目前沒有空軍部隊的情況下,應集中主要力量把航校辦好的意見,得到了毛澤東的肯定和批準。為籌辦好第一批航校,劉亞樓精心規劃,具體指導,事必躬親,一絲不苟,終使6所航校於1949年12月1日如期開學。

1950年4月1日,籌建空軍戰鬥部隊的條件已經成熟,劉亞樓向中央軍委提出從陸軍各野戰軍選調建製師、團領導機構組成空軍部隊領導機構的建議,並得到批準。6月,第一支人民空軍部隊空軍第四混成旅在南京正式成立。隨後,堅決貫徹中共中央規定的“邊打邊建”的方針,派新中國空軍投入了抗美援朝作戰。在對誌願軍空軍進行空戰指導時,根據毛澤東一貫主張的“集中兵力”的思想,結合空戰實際,提出了“一域多層四四製”的戰術原則,使年輕的誌願軍空軍在開戰之初就取得了一連串的優異戰果,同時也為人民空軍的空戰戰術奠定了基礎。

1954年,劉亞樓被選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並被任命為國防委員會委員。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56年參加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並被選為中央委員。1959年被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副部長。1964年被選為中國人民航空協會名譽主席。劉亞樓於1965年5月7日因病在上海逝世,終年55歲。

“貽誤軍令”險被殺

1945年8月9日零時,蘇聯紅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從東、西、北三個方向呈扇形同時進入中國東北,對日本駐中國東北關東軍發起攻擊。劉亞樓隨蘇軍行動。卻有一支小插曲,險些令他身首異處,死於不白之冤。

事情是這樣的:蘇聯紅軍進攻,其中一路經虎林一佳木斯向哈爾濱、長春。蘇軍指揮所裏,身著蘇軍製服、佩戴少校軍銜的劉亞樓,正緊張有序地工作著。一陣電話鈴聲。電話聽筒裏傳來司令部參謀長維曼諾夫少將清晰的聲音:我空軍部隊轟炸佳木斯外圍日軍控製的“407高地”的時間定為6時50分,地麵部隊據此進入,正式命令隨即送到地麵值班室,依命令通知各有關部隊。放下電話沒多久,作戰命令正式送到了。劉亞樓看看手表,時針指向兩點。他拿起電話,要通了空軍及地麵有關部隊司令部,傳達了維曼諾夫少將命令的內容並記下了對方接聽電話的值班參謀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