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幅對聯的確不錯,正如左宗棠所說,把陶總督最得意的事情嵌進聯中了。陶總督當年隨父親在家鄉石門潭邊讀書,潭中有一塊石頭,矗立巨流中,形似一枚印章,陶家書房就取名印心石屋。陶澍入朝為官後,先後被道光皇帝召見了十幾次,有一次就說起幼年讀書的印心石屋,道光皇帝興致所至,題寫了“印心石屋”四個字賜給陶澍,這是何等的榮耀,很快就傳遍了兩江和湖南官場。這個典故被左宗棠順手嵌入聯中,自然增色不少。
知縣不待墨幹,取了對聯就走。左宗棠隻說一句恕不遠送,就一屁股坐下批起學生的文章來,連門檻都沒邁出來。長隨很為知縣鳴不平,說:“不就是一窮教書匠嘛,有什麼了不起。天底下怕是再也找不出敢對知縣老爺這麼無禮的山長。”劉知縣好象並不在意,說:“他有傲的資本,他的才氣的確無人可比。”長隨並不服氣,說:“狗屁才氣,要是真有才氣,他去考個狀元讓大家瞧瞧,考了三五次連個賜同進士出身也弄不上,還豬鼻裏插蔥--裝象。”知縣說你哪來那麼多廢話,快緊跑幾步把對子貼到行館正堂,陶製台很快就到了。
知縣與師爺、長隨從東門外淥江碼頭上船,前去迎接陶澎。知縣吩咐說:“你們都瞪大眼睛瞧仔細了,看到陶製台的座船,立即告訴我。”
離碼頭不遠,一隻小船順流而來,一位麵目慈祥的老者站在船頭,他的身後是一位清廋的中年男子和兩位魁梧的青壯隨從。大船和小船在江上擦舷而過,彼此都沒在意。小船到碼頭上停下,清瘦男子先跳上岸去,兩位隨從扶侍老者下船。碼頭上賣魚賣水果小吃的,十分熱鬧,兩位隨從說:“這醴陵的知縣架子夠大的,竟然不來迎接大人。”
老者指指自己的布衣,說:“你們別忘了,我們是回鄉掃墓,不是出差公幹,何勞地方官迎接?”
幾人簇擁著老者向縣城走去。看到街道幹淨,商鋪井然,店家笑臉迎客,老者指點著說:“看來醴陵這位知縣,是位不錯的父母官。”
幾個人到了驛館,驛卒正在向門外街上灑水,差一點灑到幾個人的腳上。老者正在仔細端詳門上的對聯,竟未察覺。驛卒說去去去,不要在這裏湊熱鬧。
老者問驛卒,如此興師動眾,卻是為何?
驛卒說:“該忙什麼忙什麼去,這裏沒你的事。我們都忙得腳跟踢著後腦勺了,哪有空與你閑話。”
清瘦男子上前一步,厲聲說:“你怎麼說話呢?”
這時驛丞出來了,見幾人氣度不凡,拱手說:“小的們不會說話,多有得罪。今天兩江總督陶大人路過醴陵,知縣劉大人敬慕陶大人,特意安排以示敬仰。”
老者嗬嗬一笑說:“真是難為你們了。”
清瘦男子指指老者說:“這位就是陶大人。”
驛丞驛卒都是大吃一驚,驛丞高聲報名:“醴陵驛丞劉思賢參見陶大人。”
說話間驛丞就要跪下行大禮。陶澎連忙把他扶起說:“不必多禮,不必多禮。”
驛丞說:“大人沒擺出儀仗,卑職等眼拙,請大人寬恕。我們劉大人已經去江上迎接大人了,大人不是乘船來的嗎?”
陶澎:“是乘船來的。對了,好像有一艘官船北去,想必就是貴縣了。”
驛丞吩咐驛卒:“你,馬上騎馬去追劉大人,就說陶大人已到驛館。”
驛卒策馬而去。驛丞恭恭敬敬請陶澎等人進館。
驛卒一直追出二裏多路,才追上劉知縣的官船,劉知縣說這就奇怪了,水路旱路都安排了人,都沒見陶製台的影子,怎麼忽然就到了縣城?驛卒說總督大人走的水路,隻雇了兩隻便船,也沒打總督的旗號,所以都不曾留意。劉知縣嫌坐船太慢,奪過差役的韁繩騎馬直奔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