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00151.教育孩子,從喂奶開始
大家都知道印度狼孩的故事,狼孩被發現時,行為習慣已經是和狼有著相同習性的狼了,狼孩回歸人類後,雖然得到了人的精心培養,但因為錯過了早期人類的教育,盡管大腦結構沒有問題,但狼孩活到十七歲,終究也沒成為真正的人,智力也隻相當於三四歲的小孩。這就告訴我們,孩子的早期教育最為重要,它關係到孩子的一生。那麼從什麼時候開始對孩子進行教育,其實孩子一出生,教育也就開始了。
孩子出生後,母親給孩子喂奶,這時就應該有教育孩子的意識,其實也就是教育的開始。如果仔細分析,喂奶也包含了許多教育的學問,如果不是把乳頭或者奶瓶直接喂到孩子的嘴裏,而是把乳頭貼近孩子讓孩子自己去尋找,不管能不能馬上找到,但這個過程,就是對孩子大腦的鍛煉,也是最初的教育。讓孩子自己找到乳頭自己含到嘴裏,孩子就有了一個第一次學習、實踐和思考的機會,也可以說對孩子的教育從此拉開了序幕。我們知道,孩子尋找吃奶,這一過程應該是孩子的本能,所有的哺乳動物出生不久就能尋找到乳頭,但我們人類的這個本領反而因人類的智慧而被弱化,原因是母親會不假思索輕而易舉地就把乳頭喂進孩子的嘴裏。當然,有些孩子生下來幾天都沒有尋找乳頭的本領,盡管這樣,我們也要引導孩子,使孩子不要失去這個學習和鍛煉大腦的機會。如果你仔細想想,你就會覺得孩子能夠尋找到乳頭,是需要付出相當的智力和體力的,這一過程不亞於地質科學家尋找到礦藏,而且孩子每次的尋找,對孩子來說,都是智力和體力的考驗,孩子都要經過自己的思索、自己的判斷,還要自己努力來轉動小臉,這一思索和判斷,就是對孩子大腦的鍛煉和促進。孩子尋找乳頭的過程,對孩子來說也許是費時的,也許是艱難的,但正是這費時和艱難的尋找,才能使孩子不斷掌握本領,不斷進步成長。
另一方麵,教育從喂奶開始,也是對父母的一個提醒,也是父母的一個責任,不管喂奶本身的教育作用大小,但父母這樣做,從喂奶開始,至少是有一種想把孩子教育好的強烈願望,有了這樣的強烈願望,父母就會處處想到教育孩子,而且處處都是在教育孩子。因為教育孩子也不是一時一事的事情,更不需要什麼特殊的場合和莊重的形式,對孩子的教育就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是和孩子的生活緊密相伴的,而且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在教育孩子,都會對孩子產生影響。父母有了這樣的認識和意識,父母就時時刻刻會有一種教育孩子的責任感,就會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想到教育孩子,就不會把教育和生活分開,更不會形成想起來就教育一陣孩子,想不起來就不管不顧,或者是沒把平日的生活也當成是對孩子的教育,在孩子麵前隨意隨便,甚至是教育孩子時說的是一套,在平日裏做的又是另一套,讓孩子無所適從。因此,如果父母不隨時想到教育孩子,不把自己的言行當做是教育孩子,在孩子麵前隨意亂說,而且說了就不當回事,更不算數,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不會把父母的話當一回事。
我的女兒出生在一家地區醫院,那時不能母嬰同室,而是孩子出生後,就被護士抱到了嬰兒室,我當時站在產房外隻看了女兒一眼。第二天下午,我和妻子去嬰兒室提出看一下孩子,值班護士問清姓名床號,便把孩子從窗口遞了出來。女兒出生時體重三千八百克,是一個很健康的孩子。妻子把女兒抱在懷裏看一陣後,便想給女兒喂奶。在妻子將要把乳頭塞到女兒嘴裏那一刻,我突然想到小狗小羊生下後不久就自己尋找乳頭吃奶,便靈機一動,說不要喂,讓她自己找,看看咱們的女兒聰明不聰明。妻子領會了我的意思,隻把乳房靠在女兒的臉上,女兒便立即側過臉來,睜大了雙眼,然後嚅動小嘴,做出一副吃奶的樣子來尋找奶吃。再稍稍靠近了一點,女兒很快就找到了奶頭並且含進了嘴裏。這一過程把我倆逗樂了,都覺得女兒還聰明,至少是不傻。過後我們才想到這應該是教育孩子,而且應該是最初的、最原始本能的教育,因此我倆決定,以後一段時間,都要讓女兒自己找奶吃,而且逐漸增加難度,不斷提高她的智力和能力,這樣我們一直堅持了好多天。
但這樣一個極其重要的學習機會,卻往往會被我們做父母的輕易地剝奪,特別是愛子心切的媽媽,每次都是輕易地把乳頭喂到孩子的嘴裏,使孩子失去了最初的學習,也使孩子的大腦失去了最初最早的鍛煉。
心理學家經過觀察實驗認為,幼兒時期是大腦和智力發展最迅速的時期,四歲前,就能達到百分之五十。印度狼孩的事實又告訴我們,盡管孩子的大腦結構沒有問題,但教育和不教育有天壤之別,孩子接受人的教育,孩子才能變成人,孩子接受狼的教育,孩子就會變成狼,而且能夠完全具備狼的所有習性。可以這樣說,孩子生下來,大腦基本上就是一張白紙,也相當於沒裝軟件的計算機,要想讓白紙有內容,要想讓計算機能工作,就需要我們父母幫助安裝軟件、填寫內容。所以說,孩子接受什麼樣的教育,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接受何種程度的教育,就會成為何種程度的人,如果想讓孩子有出眾的智慧,就要從孩子一落地就接受教育,這不僅是不輸在起跑線上的問題,也是關係到孩子大腦早期開發的問題。
2鍛煉孩子的大腦和思維
因為孩子出生時的情況不同,訓練孩子的辦法也要有區別。有的孩子出生後就睜著眼睛,有些孩子可能要到幾天後才能睜眼。有的孩子一出生就能自己扭頭,有的孩子可能要晚一些。但眼睛是心靈的窗口,人一生大部分的信息要靠眼睛來獲得,孩子睜開眼睛時,我們就應該想法讓孩子看到點什麼,孩子能看到事物,就說明事物已經進入到了孩子的大腦,而且已經和孩子的腦細胞和腦神經發生了作用。有關研究表明,孩子睜開眼睛就能看到物體,但這時孩子眼睛調節視距的能力很差,物體遠了近了,孩子都看不清,這時孩子的最佳視距大概是二十厘米左右,相當於孩子吃奶時孩子的臉和母親臉的距離。而孩子的聽力,在母親的肚子裏就有,孩子一出生,就有辨別聲音方向的能力,對外界的感知,聲音起著很大的作用。但人的一切本領,都是經過有目的的訓練和鍛煉才能獲得,孩子看事物聽聲音也一樣,如果訓練讓孩子看、讓孩子聽,孩子的聽覺視覺就會得到訓練,孩子調節視距的能力就會加強,就會早一天看清楚事物,孩子聽聲音辨別聲音的能力也會加強。更重要的是,看到的事物和聽到的聲音是大腦思考的基礎,眼睛裏攝入的事物越早,耳朵裏聽到的聲音越早,孩子大腦的思考也就越早,對孩子的大腦鍛煉的作用也就越大,孩子的思維也越發達。因此,早期對孩子視力和聽力的訓練,就絕不僅僅是在訓練孩子的聽力和視力,而是在訓練孩子的大腦發育和思維能力。
我的女兒出生後就睜著眼睛,當護士把我女兒從產房抱出來時,雖然女兒渾身都沾著血,但我一眼看到的是女兒睜著黑黑的眼睛,而且頭發也很黑很長。我們在醫院隻住了三天,出院那天,因為是六月,又是中午,就沒把孩子的臉包住,一出醫院門女兒接觸到太陽光的一刹那,女兒一下緊緊地閉上了眼睛,上了車眼睛還不睜開,就那麼緊緊地閉著。我們摸她的臉,逗她,她才又睜開眼睛。那天是我們學校的救護車去接我們出院,同來的還有妻子的兩個同事,同事都已經做了母親,她們看一陣我的女兒,說我的女兒已經會看人,而且對聲音的反應也很敏感,誰喊她,她會把目光轉向誰。我回來就查有關的書籍,知道這時的孩子雖然能看到物體,但孩子調節視距的能力差,有目的地訓練會使孩子調節視距的能力增強,而且越早,對孩子的大腦和思維的發育越好。這樣我就有目的地讓她看東西。先是給她的頭頂吊了一個紅氣球,高度大概在四五十厘米。紅色醒目,我估計更能吸引她的注意力。同時也買了一個很花的塑料大鈴鐺,孩子醒來安靜時,她媽就拿起花鈴鐺在她的麵前輕輕搖晃一陣,讓女兒看,讓女兒聽,同時也哼唱一些歌曲,也逗女兒臉上出現不同的表情。因為母親和孩子一起坐月子,和孩子做這些事當然並不困難,這樣做,也可以排遣母親坐月子的寂寞。
這時對於我來說,孩子當然是我心中的最大的樂趣,當女兒醒來時,我會在她頭的兩側喊著她的名字玩捉迷藏,這時她會隨著我的左右出現而轉動小臉和眼睛,而且臉上還有一定的表情。有時我也抱起孩子,然後盯著孩子張大嘴“噢噢”地引逗孩子,這時我發現,女兒的小嘴也在慢慢地嚅動,好像也想學我的動作表情。這樣和孩子玩耍,對我來說是一大樂趣,也是有意識地在訓練孩子的視力,也在鍛煉孩子的觀察力、注意力,當然也是在鍛煉孩子的思維和大腦。
耳朵也是孩子接受事物的一個重要器官,有的人會給孩子放音樂,有的人會讓孩子聽故事,現在也有不少胎教的磁帶,但我要說的是,給孩子放音樂,一是音量不能太大,二是時間不能太長,因為幼小的嬰兒根本無法承受太強和太久的聲音刺激,而且刺激久了,會產生疲勞,甚至對聲音產生厭倦,還有可能損害嬰兒的聽力。最直接的證明是,居住在森林裏遠離嘈雜的人對聲音敏感,聽力也好,久居鬧市的人對聲音反應遲鈍,聽力也差。對這點我深有體會。我剛參加工作時,被分到我們大學的一個試驗農場的子弟學校,那個學校建在幾個農場連隊中間的一片戈壁灘上,學生放學後,白天都很少有人,晚上更是一片死寂,一年後搬回大學職工宿舍,樓道裏誰家有敲門聲,我都覺得是在敲我的門,因而一次次錯誤地把門打開,而且晚上睡覺也特別地敏感,有點聲音就會被驚醒。現在久居鬧市,別說一點聲音引不起我的注意,隔壁裝修房子打電鑽,我照樣能很快就睡著。這就給我們一個啟示,聲音也會讓我們的聽力疲勞,也會讓我們對聲音不再敏感,也會讓我們的聽力減弱。對成年人尚且如此,嬰兒那麼脆弱的聽覺係統,那麼幼小的身體,當然不宜承受太多太強的刺激。如果是出生一個月以內的新生兒,聲音的刺激時間最好不要越過十分鍾,而且聲音應該舒緩,也不要嘈雜。以後隨著孩子的成長,再逐漸增加時間。
這就不得不說一個量和度的問題,因為什麼東西都有個量和度的問題,過量過度,都會適得其反。不僅是耳朵,眼睛和身體也不能過多地疲勞訓練,否則也會產生副作用,長此下去也會產生厭倦,也會對外界的刺激反應不敏感。比如你不斷地強迫孩子注意一個東西,孩子就會沒有興趣,也會讓孩子熟視無睹,如果強迫孩子注意,久而久之,孩子也會厭倦其他事物,給今後的培養帶來麻煩。
我女兒出生時,我們住在一棟筒子褸裏,就是那種中間是一條長走廊,兩麵是一間間的單間房,有點像今天常見的辦公樓。那時住房緊張,每家能有一間屋子已經不錯,而且每間屋裏至少是有孩子的三口之家,有的甚至要住老少三代人。這樣一來,那麼大一棟樓,要住多少人可想而知,而且我們住的是一樓,不但比別的樓層鬧,而且窗戶後就是員工灶,員工灶的煤爐安了一台鼓風機,天不亮鼓風機就嗚嗚地吹火做飯。麵對這樣嘈雜的環境,必須給孩子創造一個相對安靜的空間,於是我們將門窗的所有縫隙都糊上,在門外再掛一個厚門簾。(好在我們住的不僅是一樓,而且是陰麵,即使是盛夏,也沒有一點熱的感覺。)我們這樣做的目的,一是防止孩子熟睡時被驚醒,影響孩子的睡眠,也防止孩子養成一吵就醒的不好的睡眠習慣。另一方麵就是防止孩子在嘈雜的環境下影響聽力,產生聽力疲勞或者對聲音不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