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15윯�&4如何正確對待孩子做作業的問題
我的一個哥哥是小學教師,他的兒子比我的女兒大不到一個月,那年春節我回家,發現吃過晚飯,我哥便把兒子叫過來,然後開始輔導兒子做作業。但他輔導孩子時,我總覺得是他們父子倆人在一起做作業,而且每一道題不先問兒子會不會,更不問應該怎麼做,而是他急不可待地先講解,然後才讓孩子做,而且還不等孩子思考,就又講解。比如他輔導孩子做除法,算式中餘數小於除數時,他問孩子該怎麼辦,然後不等孩子思考,而且孩子悶著頭一聲不響根本沒有思考,他便問是不是要補零?孩子點點頭,然後在算式中寫一個零,然後再等父親往下進行。整個過程孩子根本沒動腦子想,就像一個傀儡,父親說一點動一點,不說就不動,然後機械地等待父親給現成的答案。我告訴他這種輔導辦法根本不行。可我哥當時根本聽不進去,而且他充滿了信心,說要我看著他把兒子培養得多麼優秀。因沒辦法說服他,我隻好作罷。第三年我又回去,問題便出來了,孩子的學習成績不好,而且他也再沒了原來那麼好的耐心,往往在輔導中又多了焦慮急躁和責備。這回我再不能袖手旁觀,我讓他坐到一邊看看我怎麼輔導,看看我輔導的效果。他讓開位子後,我並沒有坐,我隻站在孩子身邊,然後我讓孩子自己做。孩子半天做不出來,我才問他哪裏不會,他指了一下題裏的括號。因要做的題是課本裏每一節後麵的練習題,我告訴他,不會做題,是你上課時沒用心聽老師講,你重新把書翻到前麵的例題,把例題認真看一遍,再認真把例題的每一步抄寫一遍,然後你再做習題。孩子把例題抄一遍後,再重新開始做那道題。做到了不會做的那個地方後,他停了下來。這時我讓他比較一下例題和習題有什麼不同。孩子找出不同,然後我再讓他自己思考該怎麼辦,孩子想了一下,很快就做對了。
俗話說當局者迷,我哥是愛子心切,我覺得我應該好好和我哥說一說這事。然後我和我哥到另一間屋裏,我詳細說了我的看法,特別強調教是為了不教,輔導不是替孩子思考,也不是幫孩子做作業,而是當孩子不會時,告訴孩子該怎麼去做。如果再進一步說,家長原則上就不應該輔導孩子寫作業,隻檢查督促一下就行,隻給孩子指點一下就行,根本不能陪著孩子學習。因為是親哥哥,我覺得我還得把問題說得嚴重一點,不然真要耽誤一個孩子。我告訴他,你這樣不停地輔導,孩子根本就沒動腦筋,也不用動腦筋,更不用考慮解決問題的辦法,反正你最後總要給出答案,他當然要等待你的答案。時間長了,不僅孩子學不會東西,更不會動腦,還養成了一切依賴你的壞習慣,而且上課也不會再用心聽講,因為他覺得反正有父親輔導,聽不聽也無所謂,會不會也不要緊,不聽不會也能在父親的輔導下完成作業。我說想想吧,你這樣是在輔導孩子還是在加害孩子,況且我們在師範學校學《教育學》時已經學過:教是為了不教。輔導的目的就是為了不再輔導,你這樣做,難道你要輔導他一輩子不成。
如此激烈的言辭,我哥當然聽了進去。其實我們許多人都懂得教是為了不教的道理,也知道輔導是為了不輔導的道理,但由於愛子心切,生怕孩子不會,生怕孩子學不好,因此,整天輔導孩子陪孩子做作業的家長還不在少數。而且在輔導時,由於心急,往往會急於說出答案,讓孩子失去思考的機會,甚至有些父母還邊輔導邊責怪孩子,甚至打罵孩子,讓孩子此時的思維處在一種混亂的狀態、恐懼的狀態。試想,孩子在這樣一種狀態下,又如何能思考學習。如果長期下去,孩子不但學習成績上不去,還有可能產生恐懼感,甚至被嚇得一聽到輔導學習,就惶恐不安,做題時,對也不敢說對,錯也不敢說錯,更沒辦法自己獨立思考。這樣的結果,不僅輔導沒有效果,還會產生反作用,還會容易讓孩子產生厭學怕學情緒。
這些年和父母們交談,許多人都有一個共同的問題,不輔導孩子做作業,不陪孩子做作業,孩子就會磨磨蹭蹭東張西望,就會找各種理由完不成作業,也會偷工減料胡亂應付作業。對這些,許多人感到很苦惱,也沒有什麼辦法。但要解決問題,就要找到問題的根源,其實問題的根源就在父母,解決問題的辦法也很簡單。因為這是一種帶有普遍性的問題,所以我要說得詳細一點,也要用大家都容易理解的例子來說。
大家都不陌生,在人民公社時,什麼事都由生產隊長管,什麼事都由生產隊長說了算,社員隻是聽鍾聲出工,聽隊長的吩咐幹活兒,隊長讓咋幹就咋幹,隊長讓幹成啥樣就幹成啥樣,甚至幹好幹壞,也和社員關係不大。這樣,社員幹活兒就根本不用動腦筋,既不用考慮今天幹什麼活兒,又不用想活兒怎麼幹,而且如果隊長不監督,能偷懶當然就偷懶,能磨洋工就磨洋工。這時的隊長總是罵社員落後,總是怪社員偷懶,總是批評社員不動腦筋。但包產到戶後,沒有了監工的生產隊長,一夜之間,落後的社員變成了先進的,偷懶的社員變成了勤快的,不動腦筋的社員變成了想法致富的。為什麼?我想大家也知道了,那就是社員們心裏都明白,生產隊時是給隊長幹活兒;包產到戶時,是給自己幹活兒。就像有一個相聲諷刺國營商店的售貨員一樣,那時要求售貨員微笑服務,但顧客進門售貨員能搭理顧客就不錯了,但當聽說以後賣貨的收入都是自己的時,售貨員一下高興得大聲狂笑,竟然把顧客都嚇跑了。這就充分說明,社員沒問題,售貨員也沒問題,孩子當然更沒問題,問題就出在領導身上,就出在家長身上。父母陪孩子學習,在孩子的心目中,學習就是給父母學習,甚至我們也自覺不自覺地覺得孩子是給父母學習。孩子在為父母學習,孩子當然會有依靠,當然不會有學習的積極性,離開父母,孩子當然不會自己去學。
明白了孩子不主動做作業的原因,辦法當然就有了,具體的辦法,我們從三個方麵來說。
(1)父母首先要做的事,就是讓孩子明白學習是自己的事情,是自己必須要完成的任務,而且這種任務一直要持續到大學畢業,一直持續到老。而且這種教育要從孩子上學前就要做起,在孩子上學前就要讓孩子明白這個道理。具體我們可以這樣告訴孩子:你馬上就要上學了,上學以後,白天你必須要到學校去學習,就像爸爸媽媽每天都要去上班一樣。到學校學了文化,長大才能工作掙錢,才能看書寫信,才能上網聊天。而且晚上回來,還有家庭作業,做作業,就是為了把學習的知識學會,把學會的知識鞏固,所以,作業必須要認真完成,如果完不成,就是沒完成學習任務,這樣老師會批評,爸媽也會生氣,也會批評。如果完成好了,學習好了,老師會表揚,爸媽也會高興。反複給孩子灌輸類似的思想,孩子心裏就有了一個準備,也有了一個輪廓,到時就不會茫然。
(2)其次是一開始就不陪孩子做作業,也不輕易輔導孩子做作業。這就要求父母要放手放權,父母首先自己要明白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父母代替不了孩子,不可能一輩子陪著孩子,而是越陪情況越糟糕,就像生產隊長越管越糟糕一樣,而且陪孩子做作業不是愛孩子,而是害孩子。但不陪做作業
不是不管孩子的學習,而是把陪孩子做作業改成過問孩子的作業。具體的做法是:當孩子從學校回來後,父母要過問孩子今天的作業多不多,甚至看一遍孩子的作業有哪些,然後和孩子商量幾點開始做作業,幾點做完再幹什麼等等。這樣孩子心裏就會有數,到時就會自己去做。如果孩子到時忘了,父母可以提醒孩子。等孩子做完後,父母再做檢查,發現問題時,再做適當的輔導。
如果已經養成了陪孩子做作業的習慣,那麼你就應該立即停止陪學,到孩子做作業時,你先問孩子今天有多少作業,估計什麼時候能完成,然後你對孩子說:“今天我有事得出去一趟,作業得你自己來完成。完成作業後,你就可以去玩。”估計孩子寫完了作業,你再回來,然後檢查孩子的作業。如果發現孩子為了玩作業寫得很應付,你就應該把孩子從玩耍中叫回來,讓他把錯誤的地方改掉。但要注意的是,第一次要孩子改錯,差不多就行了,如果要求太嚴,孩子就會厭煩,影響孩子以後主動做作業。孩子改完錯題後,你就要表揚孩子,告訴孩子爸爸媽媽今天特別地高興,你也做得特別地好,以後天天就要這樣,做完作業,就可以自由去玩。如果以後天天能這樣讓孩子自己去做作業,再加上適當的教育說理,孩子就會慢慢養成自己做作業的習慣。
(3)然後是過問督查。對於家長,關心孩子的學習應該主要是過問督查,輔導也隻能是適當地輔導。但許多父母愛孩子心切,過問慢慢會變成陪學或者輔導。其實愛孩子一定要講究方式方法,愛孩子就要多過問、多關心,少包辦、少代替。有的家長可能會問:我的孩子已經形成了做作業等待陪著的習慣,不陪著不輔導就磨磨蹭蹭,甚至磨蹭到半夜也做不完作業,有時磨磨蹭蹭能完成,但很不認真,這樣該怎麼辦。
其實辦法當然是有,那就是要給孩子限製時間,告訴他做作業是自己的事情,學習也是自己的事情,別人無法代替,別人也無法幫忙;然後再告訴孩子,做完作業就可以去玩,如果做不完,就要受到懲罰,也就是胡蘿卜加大棒的辦法,讓孩子能看到希望,也能吃到胡蘿卜,又要讓孩子擔心完不成任務會受懲罰。但有一點必須要注意,那就是作業不能太多,孩子努力後能夠完成,而且完成後有時間去玩。如果孩子每天都在題海中掙紮,每天做作業都做得很苦,而且好像永遠也做不完,永遠也沒有玩的時間,那麼孩子就再不會有一點做作業的自覺性。如果老師布置的作業確實太多,那麼家長就應該幫孩子篩選掉一些,然後寫一個說明信夾在作業裏帶給老師。因為現在作業太多也不是個別的現象。作業太多,孩子太疲勞,也是孩子寫作業沒有積極性的一個原因。但這不屬於父母教育孩子的範圍,這裏就不多說。
我的女兒由於在幼兒園時學習的積極性就高,隻要是老師說的話,一進門就要完成。上小學後,學習的積極性仍然很高,完成作業我們不擔心,更不用陪著孩子做作業,也不用專門輔導孩子。我們擔心的是能不能做好作業和有沒有其他的問題,所以上學後的最初階段,我們的檢查和關注仍然比較多一些,女兒回來,總要問問學習怎麼樣,有沒有什麼問題。至於作業,因孩子剛上學作業少,而我女兒的學習積極性又高,往往是在學校就把所有的作業做完了,因此到了晚上,我們就要看看女兒的作業,再看看女兒的課本,看她學了哪些內容。如果發現有錯誤有問題,我們就要孩子再認真看一遍。如果女兒發現了錯誤,我們就先讓她講講為什麼錯了。如果是粗心,就讓她改正過來;如果是沒學懂錯了,那就要輔導,要一直讓她徹底搞清楚才行。到後來我們發現女兒做得很好,慢慢就檢查得很少,至於輔導,也變成了交談的形式,交談的內容也大多是學習的方法和更深一些的問題。如發現女兒對有些問題還不懂,沒理解透,我們就一起來討論,討論清楚了,問題也就解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