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以科學發展觀指導各項工作(2 / 3)

2.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不斷提高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能力。

3.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不斷提高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能力。

4.堅持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

5.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斷提高應對國際局勢和處理國際事務的能力。

領導幹部應緊緊圍繞上述任務,立足現實、著眼長遠,抓住重點、整體推進,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創建新機製、增長新本領,全麵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使黨的執政方略更加完善、執政體製更加健全、執政方式更加科學、執政基礎更加鞏固。

三、憂患興黨強國

“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人類總是在迎接來自自然、社會、人生的各種挑戰中,經受千難萬險,才贏得發展、前進。我國還是個發展中的國家,人民平均的國民生產總值還比較低,在科技領域許多科目還校落後;某些反華勢力還在阻撓、遏製中國的發展與和平統一。我們絕對不能驕傲自滿、盲目樂觀、安於現狀、不思進取,甚至在頹廢享樂中喪失鬥誌。胡錦濤曾告誡各級幹部:“越是形勢好了,越要保持清醒頭腦,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始終保持開拓進取的銳氣。”

胡錦濤這一告誡的意義重大。1945年,應毛澤東之邀,黃炎培等六位國民黨參政員飛赴延安訪問。毛澤東問黃炎培,來延安考察幾天有什麼感想?黃先生感慨地說了下列一席發自肺腑的話:

“我生60多年,耳聞的不說,所親眼看到的,真所謂‘其興也勃(旺盛)焉,其亡也忽(突然)焉’。一人、一家、一團體、一地乃至一國,都沒有跳出這周期率(一說律)的支配。大凡初時聚精會神,沒有一事不用心,沒有一人不賣力,也許那時艱難困苦,隻有從萬死中覓取一生,繼而環境漸漸好轉了,精神也漸漸放下了。有的因為曆時長久,自然地惰性發作,少數演為多數,到風氣養成,雖有大力,無法扭轉,並且無法補救。”

緊接著,黃先生希望“共產黨找出一條新路,跳出這個周期率的支配。”

毛澤東聽了黃炎培這一席耿耿諍言,認真地答道:“我們已經找到了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個周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隻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鬆懈;隻有人民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

古人有訓:“思所以危則安矣,思所以亂則治矣,思所以亡則存矣。”一言以蔽之,常存憂患意識,黨和國家就會永葆青春,永有強大的生命力。

第五節學習科學發展觀,提高思想水平

科學發展觀是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深化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規律的認識,指明了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科學道路。世界觀是人們對世界的總看法和根本觀點;方法論是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在開展各項工作中,我們應以科學發展觀作為行動的指南。

一、認識規律,尊重規律

規律是事物內部本質的必然的聯係,即事物發展的確定不移的基本秩序。規律本身是客觀的,不管人們認識不認識,承認不承認,它永遠存在於人的思想意識之外;規律的作用是客觀的,不管人們順從或不順從,喜歡不喜歡,它總是在一定的條件下發揮作用。因此,人們隻能認識和利用規律,而不能消滅或者廢除規律。規律對任何人都一樣,違背它就受到懲罰。即使權力再大也是一樣,秦始皇權力大得很,他想盡辦法,尋找長生不老的藥;但是,凡人皆死,這是客觀規律,秦始皇也不例外。宋人拔苗助長,禾苗很快就枯槁了。這都是違背規律客觀性的笑話。

為什麼有的人的願望和動機能夠實現,而有的人願望和動機不能夠實現呢?原因縱然很多,而根本在於這種願望和動機是否符合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符合的就能實現,不符合的就會遭到挫折、失敗。根本辦不到的事情硬是辦,將來才辦得到的事情拿到現在來辦,這就是“左”;辦得到的事情不去辦,現下就能辦得到的事情硬要拖到將來去辦,這就是右。“左”和右的錯誤雖然表現形式不同,但實質是相同的,都是主觀脫離客觀,理論脫離實踐,都是違反客觀規律的。

任何規律的發現,都必須通過實踐。人們開始並不認識種植五穀的規律,隻知道采集野生果食。後來,在長期的實踐中,發現在一定的水、土、氣候等條件下,種子掩在地表層裏可以長苗、抽穗、結實,於是便認識了種植的初步規律,開始了原始的農業生產。隨著實踐的不斷發展,人們對水、土、肥、種、氣候等自然規律的認識越來越深化,於是科學種植的現代化水平也越來越高了。

戰爭的指揮員,在開始階段並不了解戰爭的規律,隻是當他們身曆了許多作戰的經驗,打過一些勝仗,特別是吃過一些敗仗之後,才能夠理解貫串整個戰爭的內部的東西,即具體戰爭的規律性。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中,未打退敵人而受到極大損失,原因就在於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在黨中央完全取得統治,全盤武斷地否定毛澤東的戰略戰術。王明一夥沒指揮過打仗,不懂得與國民黨軍打仗的規律。

我們在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所肩負任務的艱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見,這就要求學習、實踐、創新、探索,從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作為我們行動的向導”。科學發展觀就是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近32年以來,對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規律性的認識。因此,我們就必須認真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學會運用科學發展觀指導各項工作。

二、注意分寸,掌握火候

景德鎮的瓷器馳名中外,譽滿全球。質量好有許多因素,有一項特別重要,就是在燒製瓷器過程中,老師傅要善於掌握火候,火力不到或者火力過度,都不可能燒製出合乎質量要求的瓷器來。

燒製瓷器要掌握火候,其實,要辦好任何一件事情,保質保量地完成任務,都要掌握火候,講究分寸。這也就是哲學中“度”的概念。

掌握事物的“度”,對我們認識和實踐具有重要意義。隻有準確地把握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導實踐活動的正確準則,堅持適度原則,防止“過”或“不及”。下麵的故事中,皇帝對金子就是過於喜歡、過於貪婪,結果落得個可悲的下場。

從前,有個愛金如命的皇帝,他通過強征暴斂,把全國的金子都搜刮起來,為自己造了金城、金宮,宮裏的所有器具都是金子做的。

但是皇帝還不滿足,老百姓的錢財被他搜刮得沒有一點剩餘了,他貼出布告,要聘請有“點金術”的人,教他學會點金術。果然,有一天真來了一個會點金術的所謂“神人”,在皇帝死乞白賴地要求下,這個“神人”把點金術教給了皇帝。

皇帝高興極了,手指頭點到什麼,什麼就立刻變成金的。他高興地用手摸摸女兒的頭,公主立刻就變成了不會動的金人;他又伸手給皇後擦眼淚,結果,他一碰到皇後,皇後一瞬間,也變成了金人。吃飯時,皇帝端起碗,碗變成了金碗,湯變成了金湯,飯變成了金飯,他想吃魚,魚也變成了金魚。他躺在床上,枕頭變成了堅硬的金塊,柔軟溫暖的被子也變成冰冷的金板,壓得他喘不過氣來。

這個貪婪的皇帝,就這樣,不能吃、不能喝、不能睡。最後,他守著數不盡的金子,在饑寒交迫中死去了。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個“度”,失度就會失誤。列寧說過一句很深刻的話:“隻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邁的一小步,真理就會變成錯誤。”這是千真萬確的。由此可見,領導幹部掌握事物的“度”,就可以避免左右搖擺,可以把事情辦得更加完善、圓滿。

要善於掌握“度”,防止從一個極端跑到另一個極端,克服片麵性,最重要的是做到胸中有“數”,即對事物的基本數量的分析。這樣,就可科學地認識和把握事物,就可正確地促進事物向有利的方麵轉化,防止事物向不利的方麵轉化。

三、揚長避短,發揮優勢

每個領導班子應把握住本地區、本部門、本單位的特點,尋找並發揮自己的優勢,做到人盡其才、地盡其力、物盡其用、財盡其效。

還應辯證地看待優勢和劣勢,具體地進行分析,而不能把它們絕對化。條件優越、優勢多,但不能忽視劣勢;條件差,也不能片麵地強調不足,而看不到長處。同時,優勢和劣勢是發展變化的,在一定條件下,優勢可以變成劣勢,劣勢可以轉化為優勢,應通過努力和采取積極有效的方法,創造有利條件,改變原來的不利因素,使劣勢變為優勢。

由於各個地區(部門、單位)的優勢和不利條件的差異,在安排任務或提出要求時,不能強求一致地“一刀切”,要正確處理共性與個性的關係,盡量發揮各自的優勢、長處,做到揚長補短、揚長避短。

四、分清主次,彈好鋼琴

毛澤東用“彈鋼琴”來比喻科學分配精力,統籌安排工作的領導藝術。我們要學會“彈鋼琴”的工作方法,彈鋼琴要十個指頭都動作,不能有的動,有的不動。但是,十個指頭同時都按下去,那也不成調子。要彈出好的音樂,十個指頭的動作要有節奏,有主有次,有先有後,有輕有重,有高有低,有緩有急,互相配合,才能抑揚頓挫,琴韻悠揚,悅耳動聽,扣人心弦。不然的話,亂彈琴就糟了。

有的人不講究工作方法,出現了“亂彈琴”的現象,他們不分主次、先後、輕重、緩急,“眉毛胡子一把抓”,結果什麼也沒做好。基層領導麵臨的工作較多,往往也錯綜複雜,必須抓主要矛盾,善於“牽牛鼻子”,然後帶動和促進其他矛盾的解決。毛澤東在《關於遼沈戰役的作戰方針》一文裏,為什麼不提出先打長春、沈陽,而把“爭取在一星期左右攻克錦州”當作這一戰役取勝的關鍵呢?這是因為錦州是東北敵人在陸上的唯一通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處於決定遼沈戰役全局的地位。這裏的敵人消滅了,就可以把東北的大門堵死,關起門來打“狗”。事實正是這樣,我們打下錦州之後,更加動搖了敵人守城信心,不久長春之敵起義的起義、投降的投降。長春之敵解決後,沈陽、營口之敵就更容易解決了。可見,先殲滅錦州之敵是整個遼沈戰役中起主導、決定作用的一著。

現階段我們要解決的矛盾很多。但是,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是主要的矛盾。所以,黨中央提出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放,就是集中力量解決這個主要矛盾。否則,經濟上不去,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了,由於經濟實力弱,綜合國力不強,在國際上還會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麵。

領導班子在開展工作中,要有全麵觀點,抓住中心工作,以主要精力抓重點,又要統籌兼顧,主次配合,以適當的精力抓其他環節和一般工作。既不能不分主次,平均用力,形成多中心的淩亂狀態,又不能“單打一”,用中心工作擠掉其他工作,造成顧此失彼,漏洞百出的局麵。

對次要矛盾不可忽視,有些黨員、幹部對群眾生產生活中的所謂“小事”,認為微不足道,其實,正是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一件件“小事”,才構成了影響經濟社會發展和安定團結的大事。小事彰顯精神,細微方見品格。胡錦濤告誡全黨同誌:“群眾利益無小事。”把群眾生產生活中的“小事”做好、做細、做實,才能體現共產黨執政為民的宗旨。

大事與小事是相對的,由於時間、空間、形勢、條件變化,大事可能轉化為小事,小事可能轉化為大事。對“小事”且不可漠視,對“細節”也不可粗心。西方一首民謠,提示了“小”與“大”的辯證關係:

失了一個釘子,壞了一隻蹄鐵;

壞了一隻蹄鐵,折了一匹戰馬;

折了一匹戰馬,傷了一位騎士;

傷了一位騎士,輸了一場戰鬥;

輸了一場戰鬥,亡了一個帝國。

古人說“一脈不和而周身不適”,領導班子既要管好大事,又要注意細節“小事”,這也就是講究領導藝術,爭取做一個“彈鋼琴”的高手。

五、審時度勢,靈活機動

審時度勢是指對領導的客體(對象),認真觀察、研究現狀,正確預測、估計其發展趨勢,采取相應有效的策略、措施,以達到預期的目的。靈活機動或機動靈活,即不刻板、不僵硬、不拘泥,能靈敏機智、見機行事。開展領導活動要因時製宜、因地製宜、因事製宜、因人製宜、因具體條件而製宜,要機動靈活地采取有效的方法方式,做到應變自如。首先要掌握時機,錯過時機,時不再來,就會貽誤大事。其次,要切實弄清具體地點、條件的實際情況,並靈活地采取具體的措施,做到恰到好處,而不能用一個固定模式去硬搬、亂套。

2000多年前,《孫子·虛實篇》中寫道:“夫兵形象水,水因形避高而趨下;兵因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製流,兵因地而製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勝者,謂之神。”意思是說,用兵的規律像水的流動,水流的規律是避開高處而向低處,用兵的規律是避開敵方堅實之處而攻擊其虛弱的地方。水因地形的高低而製約它奔流的方向,用兵要根據敵情而決定取勝的方針。所以,用兵作戰沒有固定不變的方式方法,就像水沒有固定的形態一樣。能根據敵情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教條主義、經驗主義做不到審時度勢、靈活機動,因而常犯錯誤、常把事情做糟了。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個性的統一。世界上沒有離開個性的共性;也沒有不同共性相聯係的個性。梨子與蘋果雖然不同,但都是水果,都具有水果的共性;但水果一般(共同)特征都不能包括梨子、蘋果各自的具體的特征。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以及上級的決議、指示,作為共性一般包括了各地區、部門、單位的共同特征,但卻不可能將各個地區、部門、單位所有的具體特殊情況概括進去。一個單位的先進經驗雖具有普遍意義,但不能把先進典型絕對化、永恒化,不能不分地區,不管條件地一律照搬。

據《人民日報》載,大港油田曾有過一種說法:“大慶有啥我有啥,大慶咋幹我咋幹……”於是大慶搞“幹打壘”,大港也同樣搞起來,但大港雨量集中,傾盆大雨一衝。“幹打壘”變成了“稀泥巴”。大慶位於草原,土地肥沃,可搞農業生產,而大港在海灘上,土壤含鹽量多,開荒種糧,其結果是“晴天白茫茫,下雨水汪汪”,種下一大片,收回一點點。搞絕對化、固定模式化,太刻板,結果是事半功倍,甚至勞民傷財、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