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善於學習,講究學習方法,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節學習要講求方法藝術
不僅好學、勤學、苦學,還應該巧學。學習方法是否科學、正確,學習效果大不一樣。20多年前,當時的蘇聯政府有關部門就規定,高校“應從傳授知識轉入方法的訓練”。西方一位叫德·納伊曼的學者指出:“在高等教育階段,如果現在估計80%的時間來傳授知識,用20%的時間來獲得學習和研究方法的話,這個比例一定要根本改變……必須倒過來。”
一、要掌握學習的“點金術”
這裏講的點金術,不是冶煉廠裏冶煉黃金的技術,而是一個有趣的童話:
一個貧窮的孩子遇到一位神奇的老人。老人用手指頭對路旁的一粒小石子點了一下,它立刻化成一塊金子,老人把金子送給孩子,孩子卻搖搖頭。老人又把一塊大石頭點化成金塊送給他,孩子還是搖搖頭不要。老人再順手把對麵一座山點化成金山送給他,孩子仍然搖搖頭。老人生氣了,責問他:“金山還不要,你要什麼?”孩子不慌不忙地說:“我要你的指頭。”老人一聽笑了。
這個童話說明,掌握點金術比得到座金山還重要。1962年,清華大學校長蔣南翔在對研究生的一次講話中,說到一個學生在學校裏主要學什麼的時候,曾作過一個生動的比喻。他說:“一個獵人到森林裏去打獵,要準備獵槍和幹糧。如果一個學生在學校裏,隻知道積蓄知識,而不懂得與此同時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那麼,他畢業後走上工作崗位,就像獵人走進森林,隻帶幹糧而沒有帶獵槍一樣。沒有獵槍,幹糧帶得再多,也會很快地消耗殆盡。如果有一支獵槍,並能運用自如,那麼還愁沒有吃的嗎?森林裏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食物來源。所以,學生在學校中,既需要學習知識(幹糧),更需要培養獲取知識的能力和方法(獵槍)。”
無數事實證明,在學習目標、研究方向正確的前提下,學習與研究的方法具有決定性的意義。俗話說:“做事得法,事半功倍;方法不當,事倍功半。”正確的方法,是引渡我們到達成功彼岸的舟船,是輔助我們飛向理想高度的羽翼。
二、讀書是一種藝術
我國南北朝時,一個叫陸澄的人,讀書刻苦,青燈黃卷,皓首窮經,“行坐眠食”都“手不釋卷”。可他讀了三年《易經》,背得滾瓜爛熟,卻不明白書中的道理。當時一位叫王儉的學者和他開玩笑說:“陸公,書櫥也。”這樣的人,就不會讀書。
讀書,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種藝術。它要求讀書的人遵循認識規律,充分發揮自身的潛力特別是腦力,其中包括理解力、想象力、記憶力、創造力。運用科學方法,將感知的信息、知識傳入大腦,與大腦已貯存的信息、知識組合、加工、製作,產生新的知識、思想。這是一種高強度的創造性地勞動過程。
掌握了讀書方法、藝術的人,不僅較快地掌握到書中的知識、道理、思想,而且也是一種很有趣的精神享受。同樣是騎自行車,一般人僅是作為交通工具騎騎而已,而雜技演員騎藝高超,對他(她)自己會有一種快感,給觀眾帶來的則是一種愉悅。
三、方法當,則少走彎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荀子的《勸學篇》中寫道:“吾嚐跂(qì,提起腳跟站著)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其意思是,踮起腳跟來瞭望,不如登上高處看得遠。登上高處招手,你的胳膊並沒有加長,但人家在比較遠的地方也看得見;順著風來呼喊,你的聲音並沒有增強,但人家能聽得更清楚。采用一種好的學習方法,無疑是鍛造了一把打開知識寶山的利斧。
德國有位著名的科學家,名叫赫姆霍茲,他總結自己的教訓說:“我欣然把自己比作山間的漫遊者:他不諳(ān)山路,緩慢吃力地攀登,不時要止步回身,因為前麵正是絕境。突然,或是由於意念一閃,或是由於幸運,他發現一條新的向前方的蹊徑(小路)。等到他最後登上了頂峰時,他羞愧地發現,如果當初他具有找到正確道路的智慧,本有一條陽光大道可以直達巔峰。”看來,他由於沒有找到或掌握科學的方法,而經曆了曲折,耗費了不少精力。我國數學家華羅庚說,學會讀書,並不簡單。他說他自己在這方麵總是在不斷摸索、不斷改進的過程之中。
四、四類讀書人
英國詩人柯勒律治把讀書的人分為四類:
第一類讀者好比計時的沙漏,讀書像沙注進去,又漏出來,到頭來一點痕跡也沒留下。
第二類讀者好像海綿,什麼都吸收,吸進去之後,仍然原樣不懂,也就是常說的囫圇吞棗。
第三類讀者像濾豆漿的布袋,豆漿流走了,留下來的隻是豆渣。
第四類讀者像是在寶石礦采礦的礦工,把礦渣甩在一旁,隻要純淨的寶石。
讀者朋友,您是哪一類讀者,應該不屬於前三類吧。第一類,這耳聽進去那耳又冒出來,沒有收獲;第二類,食而不化,也等於沒學;第三類,把精華扔掉,更不可取。我們應做第四類的讀者,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我所有,為我所用。
第二節學習要有計劃
當恩格斯聽說有些人讀書沒有計劃時,便立刻指出:“無計劃地讀書,簡直是荒唐。”當列寧流放在西伯利亞時,曾寫信給他的妹妹,問起他弟弟德米特利(當時被關在監獄)的學習情況時,向他的弟弟建議,應該有係統地學習一些東西,否則,泛泛地讀是沒有多大益處的。
製訂學習計劃,就是對自己的學習加強管理、控製,防止學習的盲目性、自流性,可以使自己的學習緊張、有序、順利、有效地進行。
一、要有總的目標規劃
要達到某一學科的高標準,僅僅一年、兩年是不能奏效的,一定要有一個長期的規劃。要想成為一位實踐經驗豐富、理論精通的政治工作的專家,要有十年八年的刻苦功夫。有了明確的富有吸引力的總目標,就像遠航的航標,幫助我們按既定的航線前進,從心底升起一股希望之火,激起一種奮發之情,經常敦促自己為之而進取。
二、五年學習計劃
五年計劃為中期計劃,不僅刻苦學習而且持之以恒,三五年就可以初見成效。領導幹部具有了大專以上文化水平,應在此基礎上,向“高、精、尖”發展。人生沒有多少個五年,第一個五年學習計劃是較艱難的時期,也是最能讓人驚喜的時期。
三、近期學習計劃
近期可以是一年、兩年,也可以是半年、幾個月。近期學習計劃比較周密,有時間的限製,又有具體目標,看得見,摸得著。完成近期計劃要注意時間的運籌、精力的分配和學習時間的安排,這也可以鍛煉和培養自己有計劃學習的習慣。
四、短安排
根據長計劃而安排一個月、一周的學習計劃,如讀一本書的哪些章節及相關文章。學什麼、如何學、有什麼要求,一定具體可行,科目不宜過多,否則,容易分心,不易取得明顯進步。
五、每日學習定額
計劃總歸是“圖紙”,而行動才是“施工”。每天的學習定額要實事求是,定得太高,追求數量,容易流於形式;定得太低,輕而易舉,也容易產生鬆懈情緒。每日定額,應該對自己加點壓力,有點“拚搏”精神。隻圖“三飽一倒”,是學不了什麼知識的。斯大林是前蘇聯黨、政、軍的領導人,那麼忙,但他仍然說:“無論如何,我每天要讀500頁……這是我讀書的定額。”
六、要有具體得力的措施
1.要有學習時間的保證。每天24小時,除去工作、睡眠、三餐、路途、雜事及有關活動外,至少有兩小時的學習時間,周末兩天中一半的精力應用於讀書學習。自學成才的施振起同誌說得好:“沒有電,燈不亮;沒有煤,火不旺;沒有時間,學習就是一句空話。時間就是能源,一個刻苦學習、踏實工作的人,一天24小時,一分鍾也不能虛度。在業餘盡量壓縮非學習時間,就相對延長了學習時間。”
2.要保證學習的質量。學習的車輪在爬坡,處於不進則退之勢,措施得力,阻力得到克服,才能不斷地向高峰攀登。按照閱讀、思考、記憶、躬行、總結的規則學習,才能學到真知,才能把學到的知識升華為能力,並孕育出新的創見。
3.要有毅力保證。讀書學習不能受外物的影響、幹擾,要特別注重鍛煉培養堅持到底的頑強意誌,如果遇到某種困難、挫折,也不能退坡。毅力鍛煉表現在命令自己、強迫自己完成學習的日定額。自己要定出作息時間表,克服自己哪怕是一丁點兒的惰性和隨意性,要有一種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性格。這樣天長日久,就會養成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
4.注意改進學習方法。注意創造新的學習方法,可以提高學習質量,也可使學習的速度加快,同時使自己的思想水平相應得到提高。
七、切實實施學習計劃
製訂了學習計劃,就要切實執行,要刻苦鑽研、鍥而不舍、一往直前、不畏艱難。馬克思告訴人們:“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隻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恩格斯也告誡說:“如果我們要想做出點什麼成績,那就得苦幹一番。”
第三節探索與掌握學習規律
讀書、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是一種高級的、複雜的勞動過程,學習過程有什麼規律,有哪些環節、步驟,眾說紛紜,下麵選擇幾種:
一、學習的基本規律
1.記憶:知識儲存規律。從信息論角度說,記憶就是信息的輸入、儲存和提取、應用。記憶是以識記、再認和重現的方式對知識經驗的反映。記憶是有規律的:在一定時間,所記知識材料數量要適當;如果數量多,要分成若幹部分,分別記憶;有意義的材料比無意義的材料容易記憶,保持的時間也持久,盡量把無意義材料轉變為有意義的材料;記憶要多次反複強化,對材料熟記程度影響記憶,還須反複學習;盡量把新知識與原有知識結合起來,把新知識納入原有知識結構的係統中。
2.思維:知識升華規律。思維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礎上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等認識活動的過程,是事物的一般屬性和事物內在聯係在人腦中的間接的、概括的反映。思維的間接性幫助人們把握現在,預測未來,認識事物的發展規律,以便做好工作;思維的概括性,即從多次感知的事物中概括出一般結論、共同的本質屬性。科學史上的無數巨人之所以比同時代的人站得高、看得遠,就在於他們觀察事物,不是浮光掠影、淺嚐輒止,而是善於思索,勤於琢磨。
3.師承:知識序進累積規律。“不學自知、不問自曉”是絕對不可能的。人要有知識就得學習前人積留下的知識,就得向老師、向上一代人學習。人類的所有知識都是不斷積累的結果。人類經過漫長的歲月和不斷地社會實踐,逐漸提高了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在學習、實踐過程中,人類的經驗、知識、技能不斷增加、擴展、豐富。所有的發明創造、科研成果,如果沒有前人經驗、知識積累,那根本是不可能成功的。被人們稱為“力學之父”的牛頓很謙虛也很客觀地說:“那是因為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緣故。”
4.環境:知識製約規律。人作為學習主體受製於社會環境,社會生活安定、風氣良好、經濟不斷發展、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教育體製和教育組織及教育手段等完善,就會促進學習的發展。人作為學習主體還要受到自然環境的製約,應通過主觀努力適應環境、利用環境、改造環境。但如果處於順境不勤奮、不進取,也會成為庸碌之輩;而處於逆境奮鬥不息、追求不止,也能終成大業。
5.實踐:知行統一規律。強調知行統一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2000多年前,孔子就主張言行一致。理論與實踐密切結合,是中國共產黨提倡的學風。人們的學習不隻是為了單純獲知,而更重要的是落實在行動上,落實到改造客觀世界與主觀世界的實踐上,學習的目的全在於應用。
二、學習過程的五個階段
1.動機激發階段。學習動機是直接激勵人學習的內部動因。隻有激發起強烈的學習動機,才能調動其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習動機產生於學習需要,產生於那些能成為推動學習活動的心理動因的學習需求。學習需求水平不同,學習動機的水平也不同。
2.攝取知識階段。在這一階段,人們通過各種感官觀察有關事物,聽取言語說明,閱讀文字符號,進行實際操作等,以獲得豐富的感性知識。攝取知識也就是獲得大量的感性知識。
攝取知識階段的核心心理因素是感知。感知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直接的具體的認識過程,隻有當外界事物直接作用於人的感官時,才會產生感知。獲得豐富的感知,才能更好地理解、掌握和運用知識。
3.領會知識階段。通過思維把感性認識提高為理性認識,並對理性認識本身予以條分縷析,達到融會貫通。理解、領會知識是學習過程的核心環節,對知識的掌握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如果缺乏對知識的正確領會,就根本不可能掌握知識。領會知識階段的核心心理因素是思維。人無論學習什麼知識,都必須積極開展思維,獨立思考,才能領會和掌握知識。
4.鞏固知識階段。通過記憶把攝取和領會的知識牢固地存儲於頭腦中,以便在需要時能及時迅速地提取、運用。知識的鞏固又能促進對學習的新知識、材料的感知、理解。
5.運用知識階段。即把已獲得的知識運用到實際方麵去解決有關的實際問題。同時,在實踐運用中檢驗知識的實際領會水平,經過多次運用,還可深化領會和鞏固原有的知識。
以上各個階段既相對獨立、又互相聯係,使學習活動形成一個有機的完整的過程。
三、學習過程的四個環節
學習的具體過程,可分為學、思、習、行四個階段。用現代心理學的話說,就是感知、理解、鞏固和應用。
感知。是通過各種感覺和知覺去觀察物質或物質化的材料,去聽取言語的說明,去閱讀文字的符號,去進行實驗操作,等等,以獲得豐富的感性知識。從信息論角度說,人體的各種器官就是信息的接受器官,而且不同的感官接受不同的信息。這一階段核心智力因素是觀察力。
理解。即通過思維活動把感知的知識,提高到理性知識。理解是學習的關鍵一步,如果沒有理解就談不上是真正的學習。因此在學習中要集中精神,心不外騖,要進行深入分析、研究,必要時同其他同誌一塊討論、切磋。
鞏固。感知的、理解的知識,如果記不住,那等於沒有學。通過獨立鑽研所懂得的道理、獲得的知識,也比較容易記憶。對一個專題的係統學習後,應加以整理,明確其內在的邏輯關係,使其條理化,這更便於掌握、運用。
應用。“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對所學知識,既用於自身完善,提高智力、能力和道德品質;又用於實際生活、工作,提高生活質量和工作成效。
四、閱讀的五個步驟
1.瀏覽。在閱讀一本書之初,先概括地看一遍,對全書內容有一個粗淺印象,對其框架有個總體了解,對書中的重點、難點有所知道。
2.發問。即在閱讀過程中提出有價值的問題。這一階段仍然是瀏覽閱讀,不過在閱讀時著眼於文章的大小標題、黑體字或其他有主要標誌的內容上,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一些問題。在閱讀時可以先試著回答,待通過閱讀、思考,進一步校正、補充,從而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3.精讀。即帶著問題深入細致地閱讀。這一階段,要調動各種感官,積極活動,精心思考,逐段、逐句、逐詞地準確理解、深刻領會,可通過寫筆記加深理解、增強記憶。
4.複述。即合上書複述、回憶每部分的主要內容,或者自己提出問題自己回答。如果複述不完整,回答不準確,就應繼續閱讀、思考。
5.複習。德國工人哲學家狄慈根是通過自學成名的,他說:“重複是學習的母親。”所謂“學習”,包括“學”與“習”兩方麵,學,是為了獲得知識;習,是為了鞏固知識。學而不習,知識不易鞏固;習而不學,知識不易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