蜿蜒曲折的長廊,荷花飄香的池水,莊嚴肅穆的古寺,嫋嫋飄散的熏香,悠揚動人的鍾聲,楊淩在侍女的引導下,慢慢徜徉在藤原賴通家的花園裏。不得不說,這個時代的日本,到處都是和歌俳句,道不完的優雅格調,說不盡的風騷浮華,楊淩真的很想日本人就在這樣的時代裏,永遠不要清醒。不要誤會,實在是這樣的日本才是對中華民族最有利的日本,倭寇就是從日本戰國時代開始的,而熬過這段優雅的平安時代,就會進入由武人所統治的幕府時代,也是武士集團完全的掌權。軍人主導的政權,在自己內部出現問題的時候,通常都會選擇發動對外戰爭來緩解矛盾,顯然楊淩不想看到這一點。
藤原賴通有著比一般日本公卿兩倍的年齡,人生閱曆相當豐富,政治素養也是挺高的,楊淩覺得讓他當日本的家那是再合適不過的,不過總得幫他找一個對手啊,不然可不符合楊淩心中的所想。現在看來,源賴義應該是合格的一個對手,但是兩家一旦決戰,無論誰輸誰贏,都不符合楊淩的戰略目的,有必要再引進一家,畢竟三角形才是最穩固的形狀啊,現在看來,藤原經清是一個合適的選擇。
侍女將楊淩領到後花園臨水假山上的涼亭中,然後默默地退了出去,楊淩這才看到涼亭中隻有一個藤原賴通在。此時的他穿著寬鬆輕便的道袍,雖然瘦削年邁、滿臉皺紋,但看上去還很矍鑠,正屈膝跪坐在桌案前,桌案上有一盞紅泥小爐。藤原賴通看到楊淩,也不說話,隻是微笑著示意楊淩先坐,然後繼續專心致誌地煎著自己的茶。
但凡是文化人,都對這樣風雅的事情有著一種變態的追求,楊淩報以微笑,斂斂衣擺,就在藤原賴通的對麵盤腿而坐。一絲微風拂過,吹亂了藤原賴通原本一絲不苟的銀發。唯一讓楊淩舒服的一點是,藤原賴通沒有像一般的公卿貴族那樣塗脂抹粉,也沒有把眉毛刮淨,他的臉依舊還是原生態的,看慣了好像白麵無常的臉,此時見到這張原生態的臉,楊淩恨不得上去親兩口。
這時水開了,藤原賴通將碧綠的茶湯傾在繪滿了花鳥紋飾的茶杯上,然後輕輕將茶碗轉了兩下,這才將茶碗上的花紋圖案對著楊淩,據說這獻茶的禮節也是源自唐禮。不管怎麼說,楊淩此刻的身份是一個使者,禮不可廢,楊淩已經早向禮賓館的接待官員請教過禮節問題了,所以還是難不倒楊淩的。楊淩雙手接過茶碗,也輕輕轉上兩圈,將碗上花紋圖案對著藤原賴通,然後又把茶碗舉至額齊,表示還禮,這才裝模作樣地端起茶杯,一臉陶醉的嗅著茶香,都是自家的茶葉,這味道也早就聞慣了,現在搞出這些,這叫什麼事?喝茶也是有講究的,需要“三轉茶碗輕吸慢品”,即分一杯茶要分三次喝盡,喝飲茶時口中還要發出吱吱聲,表示喝得很香,以示對主人的欣賞和讚揚,這可不是源自唐禮了,中國文人講究“食不言寢不語”,沒這麼蛋疼的設定,這是日本人自創的,與古羅馬人在宴會上,要使勁打嗝一個道理。
一起和藤原賴通搞完這蛋疼的茶道,楊淩才如釋重負地將茶杯放下。藤原賴通讚道:“天使帶來的茶葉,卻是我生平僅見,****果然地大物博呀。”
麵對藤原賴通的讚美,楊淩也隻能連聲說道:“關白大人真是客氣了。”
藤原賴通緊接著問道:“不知天使對我扶桑有何看法呢?”
這個問題就難了,難道要老子告訴你,沒有看到日本豐富的****文化,我心裏很失望?楊淩想了想說道:“國比中原國,人同上古人。衣冠唐製度,禮樂漢君臣。銀甕儲清酒,金刀膾素鱗。年年二三月,桃李自陽春。”
這還是楊淩前世看到的一個小故事,說是明朝時候,倭國使者答裏麻的《答大明皇帝問日本風俗詩》一詩,十足的自吹自擂,結果被朱元璋當場就削了個半死。沒辦法,朱元璋自己這個貧下中農,忽然躍升到君臨天下的地步,其實內心裏還是有些自卑的,要知道,不管怎麼樣,朱元璋的這個帝位算是元朝的皇帝禪讓給他的。現在日本使者的這首詩裏,竟然敢以漢唐正統自居?他嗎的,小小倭國,居然笑我中華已經不純,我帝位得來不正?
不過楊淩用來拍拍藤原賴通的馬屁,就再合適不過了。果然見老頭喜得胡子直翹,連連叫好,又連稱不敢當,過了好半晌才小心翼翼地問道:“天使的詩真是絕妙,老朽喜愛之極,隻是不知這金刀膾素鱗之句為何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