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東欠餉嚴重,陛下此舉聖明!”
委以戶部尚書,畢自嚴心中的諸多抱負能夠施展了,而且這位少年天子舉手投足大氣合度,心中更是高興。
明君賢臣,大明振興有望。
崇禎微微一笑,他需要這樣一個人理財。
急急給遼東補餉,也是為避免模擬世界中的兵變,同時救下畢自嚴弟弟畢自肅。
“戶部核實數額後即刻押送去遼東,這次要保證餉銀一分不少送到將士們手中,誰敢伸手,朕絕對要砍人,不管是誰······”
畢自嚴忙道:“臣遵旨!”
“這二件是大明境內寺廟林立,朕對此頗為震撼。據統計,順天府範圍內就有官建寺廟六百九十三座,就算每座寺院有五十僧尼,那也是四萬三千四百五十人。以此估算,全國有不下三四十萬僧尼······如此多人湧入寺廟,大明還怎麼發展?”
崇禎在永夜之界中目睹寺廟和僧尼的作為,決計要改變這種現狀,不再讓旺了寺院,苦了朝廷的事發生。
“僧尼享受著朝廷的寺田,拿著百姓供奉的香火錢,不用交賦稅、服徭役,日子過得比誰都舒服,但有些寺廟卻做著違反大明律法的事,與信仰毫無關係。”
“比如,流民、逃犯化作遊方僧人,或入寺擔任瑜伽教僧、或到權貴之家擔任門僧、假扮女尼向女信眾騙財騙色、用僧人身份掩飾所犯罪行······甚至有些寺院竟放印子錢,騙百姓田產,讓信徒成為他們的農奴······即便朝廷製定和完善了諸多律法,也設置了僧官,但官僧勾結,常常睜一眼閉一眼,就為獲取利益······這是借著信仰發財,違反大明律,玷汙佛祖,朕決定要整頓廟宇,還田與民,諸卿以為如何?”
“陛下,寺廟有大量信徒,若是整頓,可能會引起民變,此事需謹慎。”
“臣覺得應該先從僧官上下手,寺廟敢做違法亂紀之事,肯定得到僧官默許。”
“寺廟田產巨大,是該管一管了。”
“······”
眾人各抒己見,崇禎嚴肅道:“此事要大刀闊斧搞,不能雷聲大雨點小。你們想想,百姓為何會心甘情願地將自己賴以生存的耕地無條件捐給寺院?”
“求佛保佑,求個心安理得!”
“被僧侶忽悠瘸了!”
崇禎搖了搖頭道:“朕覺得是百姓愚昧,換作是諸位愛卿,你們會被應赴僧忽悠瘸嗎?不會,因為你們讀過書,人生閱曆豐富,能認清現實,而百姓不能。”
“為何寺院數量與僧尼數量眾多,且良莠不齊?”
崇禎說完自己的想法後,再次拋出一個問題。
眾人沉思,袁可立輕聲道:“寺院有皇家所建、官府所建、當地富商士紳出資所建,或高僧大德化緣所建,或百姓自發所建,故而僧尼良莠不齊。”
“陛下,皇家建寺廟乃皇族崇尚,當初英宗的孝莊睿皇後就曾下懿旨,度僧三萬。地方官府建寺廟,則是鬻牒製度的推動,可以增加財政收入。天災出現,入寺能有口吃的,且朝廷給耕田、免賦稅,所以僧尼各種人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