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一番後,崇禎又道:“寺廟內為何會出現藏汙納垢現象?”
“私度盛行、買賣偽造度牒、僧官借機營私舞弊。”
“寺院中僧尼不一定是真僧尼,甚至有鳩占鵲巢的事發生。”
對於眾人的回應,崇禎不敢苟同,他搖了搖頭道:“其實本質是有利可圖,佛門乃清修之地,和利益扯在一起,便變了味。”
“朕不反對佛教,但必須要杜絕這種亂象。佛教應該純粹,僧尼要自食其力,不應該不勞而獲······此事怎麼解決為妙?”
畢自嚴道:“臣認為此事必須嚴查到底,還要把寺廟的一些醜事公布於眾,為還地於民,也為震懾僧尼,喚醒百姓,更為借機整頓僧道教派······寺廟乃清修之地,絕對不能讓這些人給毀了······”
說到這裏,畢自嚴臉色略略糾結道,“然而,民間信佛之人極多,數以百萬計佛教徒,一旦朝廷動手,會不會生亂子都不好說,所以,此事應謀定而後動。”
聽罷畢自嚴的話,眾人連連點頭,這些事確實要解決。
“陛下剛剛說了,這一切現象的本質是有利可圖,既然如此,那我們就切斷利益,收回除朝廷規定外的耕地。如此僧尼收入降低,日子自然清苦,那些假和尚忍受不了這種清苦,自然會離寺還俗。如此,留下來的才是真心向佛的人······”
“臣認為還應該嚴格限製寺院的建造,州府縣內的寺院數量以及各寺院的規模、僧尼人數都要嚴格限製,任何地方的寺院建造必須得送到北京審批,否則便是違建······”
“陛下,臣覺得朝廷應該先廢除鬻牒製度,然而恢複太祖開國之時定下的試經度僧製度,嚴格管控,增加門檻,人數就會降下來。”
“嚴格僧尼考核······”
“······”
一番議論後,君臣意見一致。
先禮後兵,讓寺院主動上交多出來的田地,還地於民,若有冥頑不靈者,就徹查田地來源,觸犯大明律的,直接抄沒,該殺頭的殺頭,該流放的流放,絕不姑息。
各地州府的教諭等協助清查,考較僧尼經文情況,迅速清理假和尚。
同時徹查僧官。
“此事可以先放一放,朕就不信這些寺院及牽扯的富商士紳敢做出頭鳥,畢愛卿回去做一份嚴格的規劃,然後對寺院的耕地、山林動手。”
“人均給地五畝,其餘全部收回,是自己耕種還是租給百姓,這點隨他們,但必須要交田賦。”
“此事一旦開始,便應大刀闊斧,所以刑部就應該結合曆代對宗教的律法,進行完善。朕隻有一個要求,不允許有漏網之魚借著宗教信仰坑蒙拐騙······”
“臣等遵旨!”
整頓寺廟之事已有定論,崇禎又道:“這第三件事關係重大,朕準備召回孫承宗和田爾耕,陝西賑災就此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