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賑災就此結束?
聽到這話,眾臣沉默,他們不解皇帝是什麼意思。
韓爌率先問道:“陛下,陝西賑災結束是暫時的,還是永遠的?”
“自然是暫時的。”
崇禎緩緩道,“賑災的前期工作做的十分到位,百姓已暫時脫離災情,等麥種下田,情況就會好起來。還有,朕擬以孫承宗入閣,陝西賑災的事,就需要當地官府去做。”
其實崇禎造已想好一個一勞永逸的辦法,徹底整頓陝西局勢,但孫承宗此人眼裏揉不下沙子,若繼續在陝西,隻會影響他的大計。
當然,崇禎不會把此事告訴任何大臣。
“陝西賑災關乎民生,暫時結束倒也無妨,若幾年繼續鬧旱災,朝廷還得繼續賑災,這事容不得犯錯······”
眾臣議論紛紛,崇禎聽後笑道:“都是朕的子民,朕怎能放棄陝西百姓,朕有信心讓他們過得更好。”
見皇帝保證,眾臣便同意。
召回欽差大臣的聖旨即刻出京,飛速奔向陝西。
······
曹化淳正要告退,崇禎突然叫住道:“曹化淳,你覺得火器怎麼樣?大明若大力發展火器,能掌控戰場勝負麼?”
“陛下,火器看起來還存在一些缺陷,比如炸膛、裝彈慢、無法快速移動、受環境的影響嚴重,尤其陰雨天,但從攻擊威力和距離來看,是刀槍箭弩無法比擬的。倘若大明有足夠多的紅夷大炮和炮彈,打建奴就跟玩私的。”
曹化淳興致勃勃道,“太祖對火器很重視,從組建神機營就能看出太祖的眼光,尤其經過百餘年的發展,火器種類越來越多,威力越來越大。”
“特別是寧遠之戰,更是將紅夷大炮的威力展現得淋漓盡致,努爾哈赤就是被紅夷大炮中的鐵彈穿透盔甲,導致背部的暗疽複發,調養不當而死······這是自薩爾滸之戰後大明第一次勝利,紅夷大炮功不可沒,奴婢認為我朝可重點研究火器······”
崇禎怔怔聽著,心中卻遺憾多多。
火器研究得有人才,而他知道的隻有孫元化,還是模擬世界中了解的。
他已派人去召孫元化,就是讓他主持製造掌上雷。
“火器威力大,火器人才卻很匱乏,朕隻知孫元化······如之奈何!”
聽到崇禎歎息,曹化淳說道:“陛下,奴婢對火器沒有研究,如何發展火器,奴婢沒有發言權,但火器人才,奴婢可知道幾個······”
崇禎驚喜道:“你認識此類人才?”
“陛下,奴婢在南京時,見識了一個火器牛人,他叫畢懋康,著有《軍器圖說》一書,是個不折不扣的火器專家。”
曹化淳興衝衝道,“大明用得較多的是魯密銃、鳥銃、西洋銃等火銃,但這些火銃都有火繩,在雨天無法使用,在黑夜引燃火繩會暴露位置,缺陷明顯,但畢懋康發明的火銃克服了這種缺點。”
“奴婢曾試過他發明的那種火銃,能避免了上述問題,還具有射速快、使用方便的特點······奴婢記得好像叫······對,叫燧發火銃······”
曹化淳介紹了半天畢懋康和他的燧發火銃,聽得崇禎心花怒放,大明有這種火器牛人,以後發展火器的路子就不會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