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張居正的形象比較差,基本上是一個反麵人物,尤其是他同時代的人對他的評價不高。說他“殘害忠良,荼毒海內”;稍微緩和一點的,說張居正不能稱“純臣”。《明史》本傳上說他偏衷多忌,小器易盈,鉗製言路,倚信佞幸,用幹部基本出於個人愛憎,花錢買官的事情屢見不鮮;對於賢能的人,就仿佛擲沙遺塵,眼都不眨一下,而對那些吹吹拍拍的奸佞小人卻如同嗜醴悅膻從不厭煩。更有甚者,說張居正乃奸人之雄,忘生背死之徒,包藏禍心,傾危同列,狗彘不食其餘!他的“同學”王世貞私下說他很佩服張居正的功業,但是不敢說出口,不過他對張居正的人品也不欣賞,說此人“天資刻薄,以智術馭下”。清人所作《明書》將張居正和嚴嵩並列為奸臣。
不過近代以來,張居正的形象逐步改觀。梁啟超就稱讚他是明朝唯一的政治家。當然國學大師、史學家錢穆不認同,他認為張居正是奸相。20世紀60年代,有史家開始把他的某些施政稱為“改革”。80年代,改革家的桂冠正式戴在了張居正的頭上,索性還加上“偉大”的修飾詞,頌揚他的文字不少。
應當承認,史觀不同、角度不同甚至目的不同,評價一個曆史階段、曆史人物,難免會有分歧。
有分歧沒有關係,讀者自可從不同側麵全麵了解曆史,或許更容易獲取真相。遺憾的是,國人對曆史人物的評價,總喜歡貼上好人、壞人的標簽,往往先入為主,一旦與他已接受的形象有別,就怒不可遏!
把曆史人物作為人來看待,從人性化的視角去觀察、分析曆史人物,應該是經得起曆史檢驗的。
從這個角度說,我不同意評價曆史人物可以不管他的個人道德操守,看他的貢獻就可以了。這是很危險的!領導人的道德操守,對國家、社會精神、道德倫理的影響是難以估量的,而正如湯因比所說,精神上、倫理道德上的進步,才是真正的進步。僅僅以賺錢多少來衡量一個人的貢獻,是很成問題的。況且,或許正是曆史人物道德操守的作用,導致曆史發生了轉彎!陰謀詭計戰勝了正大光明,施展陰謀詭計的人在其他方麵或許有曆史貢獻,但倘若是正大光明者沒有被前者取代,他的曆史貢獻會不會更大?
所以,我認為評價曆史人物應該有兩個基本的標準,具體到張居正,如果作為一個人,應該從是不是寬容、誠信、公正這些方麵來考量;作為一個國家的掌舵人,即對國家、對人民負有重大曆史責任的政治人物,他是不是有作為,他的作為,客觀上是不是順應了曆史潮流,推動了國家和社會的進步。
這就有必要看看當時的時代潮流了。
站在轉型的門檻邊張居正生活的時代,是大明帝國的中後期。從大曆史的角度看,此一曆史階段,有兩點值得特別關注和深思:
第一,這個時代被西方史家稱為曆史的分界線。正是在15世紀,以文化啟蒙和航海貿易為標誌,西方開啟了現代化的征程。
第二,就中國來看,當時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形態,沒有任何一個時期,像這個時代那樣,走到了轉型的門檻邊。用明史專家方誌遠先生的話說,在中國古代社會,萬曆時代是距離近代之門最近的一個時代。
作為中國最後一個由漢族統治的大一統帝國,明朝到了嘉靖、隆慶、萬曆時期,已經與開國時代大異其趣了。概括說,這個時代主要特征是:其一,建國後確立的國家各項製度已經損耗殆盡,公開的製度文本和實際運作南轅北轍,所謂的潛規則大行其道。其二,政治寬容度與建國初期相比已大為寬鬆,官場和社會的自由度前所未有,史家甚至用“自由奔放的時代”評價之。其三,經濟發展,工商繁榮,積聚財富成為可以炫耀之事,社會呈現多元化態勢。其四,文化向多元化發展,作為官方意識形態的孔孟主義、程朱思想及其與時俱進發展而來的陽明理論,雖未公開拋棄,卻也大受質疑,新思潮則大為流行。其五,國家已陷入體製性腐敗怪圈,弄虛作假成風,賄賂公行,“事雖細微,非賄不成”。官員們爭相以斂財為能事,從號召節儉的國家最高實權人物,到大小機關各色有權有勢的人物,爭相追逐享樂,官場上彌漫著前所未有的奢靡之風。其六,“富益富,貧益貧”,貧富分化嚴重,在歌舞升平的外表下,掩蓋著無數的社會矛盾。
用流行的說法,一方麵官場腐敗,貧富分化到了非常嚴重的程度;另一方麵,經濟方麵出現了商品經濟活躍的局麵;政治方麵自由度相對寬鬆,文化出現多元化態勢。
因此,方誌遠先生概括說這是一個自由奔放的時代;另一位專家毛佩琦先生則進行了如下描述:明朝在衰敗中走向活潑開放。這句話的含意是,明朝政權包括強力控製和思想控製在解體,而明朝的社會包括經濟和文化卻在發展進步。換句話說,明政權的舊製度,已經與社會經濟的發展進步相脫節,舊政權舊思想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桎梏,要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不應保護甚至強化舊製度,而是要打破舊製度。
怎麼打破?我看未必就是革命,甚至未必要通過自覺的行動。
專家研究說,從西歐現代化的經驗看,一是航海,一是文化啟蒙,兩輪驅動,從而推動著這些國家邁過了轉型門檻。
中國呢?從當時的情況看,差不多也具備了這些條件。
如果當時的國家掌舵人具有寬廣的胸懷和強烈的曆史責任感,即使為青史留名的個人政績觀計,能夠多些理性、寬容,鼓勵工商業,拓展對外貿易,是不是就順應了曆史潮流?是不是就可能打破奄奄一息的舊製度?中國會不會找到新出路呢?
曆史不能假設,但是不等於說,不能通過邏輯推理得出可能的結果。
與時代潮流強力逆行當然,研究、閱讀曆史,不能做事後諸葛亮,苛求前人,以現在的眼光,指責他們沒有認識到時代潮流。事實上在曆史即將進入拐點的時候,當時的精英階層,幾乎沒有人覺察到自己正處於時代的變局中、轉型的門檻前。曆史的軌跡並不是按事先設計按部就班前進的,翻閱曆史,你不能不浩歎影響曆史進程的,往往是轉瞬即逝的偶然性。
當轉型的大門搖搖在望時,也曾經閃現過一縷曙光:高拱,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應該具備了順勢而行的膽識和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