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聰明不行,還要對路子(1 / 2)

說到科舉考試,人們往往與死記硬背聯係起來,似乎隻要死記硬背的功夫到家,問題就不大了。

其實不是這樣的。

比如張居正的老子,後來給張居正惹了不少麻煩的張文明張老爺子,就一連考了20多年,連個舉人也沒有考上,直到自己的兒子在北京做了官,還考了幾次,才不得不放棄了。他被自己的兒子比著,能不下功夫死記硬背嗎?估計張老爺子看書看累了揉眼睛的工夫會禁不住尋思:親爹和兒子,血緣如此近,差別咋就那麼大呢?!

再比如,和張居正同時代,後來被稱為明代三大散文家之一的歸有光,6歲那年讀《大學》,好幾百字的文章,隻要跟著老師讀過一遍,他不用再看原文,立馬就能夠背下來。記憶力夠牛的吧?可是,這老兄在科場奮鬥了50多年,到了60歲,才好不容易考中了進士!

據德國一位很有名氣的大學問家研究,說科舉考試主要考一個人的思維能力,隻會死記硬背,哪行啊!

這麼說吧,想出人頭地、改變命運、成就一番事業,得有基礎,不是簡單的有毅力肯吃苦就一定行。

張居正是比較有基礎的。

首先,這個人腦子夠用,從小就很聰明,14歲的時候就考中了秀才。有一次荊州府的“一把手”搞了一個征文活動——當時不這麼叫,但就這個意思,作品還彙集出版了,其中就有張居正提交的一首小詩,通過寫竹子,表達他的遠大誌向:“鳳毛叢勁節,隻上盡頭竿。”從此,他有了點兒小名氣,人稱“荊州張秀才”。

但是,光聰明就行了嗎?聰明的人多了去了!

徐渭徐文長這個人,或許大家聽說過。他和張居正是同時代的人,是大詩人、大畫家,還是軍事家、文學家、曆史學家,被稱為“明代三大才子”之一。他出生在幹部家庭,自幼以才名著稱鄉裏,而且有著強烈的功名事業心,好不容易到了20歲考上了童生,也就是秀才,此後曆經24年連考8次,始終沒有考中舉人,就更別說進士了。掂量來掂量去,估計再考下去也還是沒戲,才無可奈何地放棄了。

還有前麵提到的歸有光。

就聰明、文才甚至學問來說,張居正肯定比不過徐渭、歸有光,這兩個人是和張居正一起擠著過獨木橋的,可是,結果怎麼樣?

徐渭、歸有光是後來自己鬧出了點兒名堂,我們還知道,那些後來沒有鬧出名堂的,不知道還有多少!

所以我說,光憑聰明是不行的,得對路子!

這是張居正的第二個好基礎。

對路子,就是要幹的事適合你幹。

科舉考試很程式化。比如,小小年紀就要以聖人的口氣、觀點寫文章,即所謂代聖人立言;又比如文章的段落、轉折甚至字數,都有嚴格的規定。

用今天的眼光看待科舉製度,人們總會詬病它的考試內容和代聖人立言的寫作要求。其實這樣的指責未必公允,要知道,科舉考試是選拔領導幹部的,不是選拔作家、科學家、編輯記者的,更不是選拔思想家的,堂堂大國治國安民的事,就是靠考試成績好的這批人了;而且一旦考中,就直接安排到領導崗位上行使職權了。一個20歲的年輕人中了進士,直接就被分配到某個州當知州——相當於現在的市委書記兼市長兼法院院長,嘻嘻哈哈孩子氣,行嗎?鎮不住啊!得穩重、老成不是嗎?

灑脫不羈、思想奔放的人,和科舉的路子對不上啊!張居正他老爹、徐渭、歸有光都是如此。

思維比較嚴謹、行為比較規矩、不喜歡獨立思考?沒有獨立思想的人,是比較對路子的,因為這樣的人當官比較合適。

和張居正一起擠“獨木橋”的何心隱,就太有自己的思想了,他年紀輕輕就感覺到科舉不對自己的路子,聖人?他算老幾啊?我為什麼要代他立言?我批駁他還差不多!他就是這樣的想法。這樣的人,當然就不屑於科場了,他後來成為著名思想家,是體製外的持不同政見者。

也有喜歡獨立思考、思想比較奔放的人,碰運氣科舉考試成功了,進入官場,但是都會比較坎坷。和張居正年齡相仿的福建人李贄,也覺得科舉不對自己的路子,可是他又沒有辦法,家庭負擔太重,必須找個飯碗,自己腦子很夠用,咬牙考中了舉人,趕緊參加工作掙工資了。他就公開對同學、同事說,我可不像你們那樣“高尚”,參加科舉是為了治國平天下,我純粹是混口飯吃的。這樣的人適應得了官場嗎?當然不可能,所以他一直處於比較痛苦的狀態,終於熬不住,老子不奉陪了!李贄後來成為了一位響當當的“異端”思想家。